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很久没有读散文了,不知道是“孤独”这个主题的缘故还是主编编排的原因,读起来有些深沉。

孤独,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哪怕你青春年少,哪怕你身处闹市。不过经历岁月的打磨,对孤独的感觉和认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好的一个证明就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说出来的孤独可以让你不由得细细咀嚼和品位,而十七八的少年抛出的孤独会让你有种滑行越过的冲动。恰逢今天的我开启为期两个月的孤独之旅,对孤独有了份特殊的渴望和畏惧。

孤独对不同时期不同思绪的人会有不同的注解,有对人生阶段的顿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也有生不逢时的抱怨,更有   的自嘲,不管是哪一种孤独,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份礼物,外人不可拆阅的礼物,唯有自己慢慢拆开,细细品读。

哭泣的成年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陪伴。简单的要求,在倍感孤独的时候这却是奢望。想挣扎出来,只能靠自己战胜不良情绪走向开阔的自我。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掩于岁月的故事,故事都被寂寞浸透。不管故事描述的是爱情、亲情还是其他情感,都散发着寂寞。被爱情所伤,与陌生人的熟悉,与岁月的斗争,或是对一切希望的痴恨,最终都会遭遇寂寞。

前半部分每篇选文的主题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会归结在孤独上。可后面选章的主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内心的过程也引申为孤独的存在。八十岁的马森感悟到:八十岁和七十岁、六十岁“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如今凝视自我内心多于浏览外界的风光,总觉得可见可闻的那些事物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就将烟消云散”。这是八十岁的一生走过众多城市的耄耋老人之言,对这个年龄凝视自我内心是孤独的一种。可对于我们这些还在人生建设的人来说,浏览外界的风光,是通往凝视自我的道路上。

读这本书源于他人的推荐,导致阅读之前看了目录却并未深究书是什么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在诧异为什么主编选取这么多台湾作家,读到三分之二才发觉隐地就是台湾尔雅出版社创办人,在文学界大有地位。并不是我感觉到的选取这么多,而是整本书都是台湾作家的作品,大多都是我不认识的,足以可见我对台湾文学是多么的不熟悉。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台湾文学,内心对台湾的风光是很向往的,没想到在接触自然风光之前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源于大陆的文化在台湾经历了特殊的演变之后,还是很有特色的。文学氛围浓厚,对文学和诗歌的追爱是我和身边的同学完全没有经历的,即便有类似的追求,付诸的行动因为氛围差距形成的结果也是十万八千里。作为一个伪文学爱好者,阅读这些作家的文字,内心充满羡慕,也对台湾这片热土更加向往。不知台湾同胞是如何对待大陆文学,应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阿淼写于2018年2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是生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