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本历史通俗读物《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作者是林欣浩。
原本,这书是买给孩子读的,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了高分推荐,但闲来无事自己翻了一遍,发现很多地方颇有启发在此分两次记录一下。
本书给我的深刻感受是,在描述许多关键的历史现象时,作者能从当时历史的客观背景入手,分析当事人的主观立场,让我们明白当年他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从而让我们摸到了历史推演的线索,体会到了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智慧与无奈。
比如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古人搞“禅让”制,这说明古人品德高尚吗?
我们都知道,古代先王尧、舜、禹,儒家对其推崇备至,称赞他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最可贵的是他们通过禅让,让有德之人接替王位,完成权力交接。他们的做法显得大公无私,我们因此总是认为他们品德高尚,值得学习。
但是后来的人怎么就不禅让了呢?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搞世袭,几千年来维系“父终子及”的动力究竟何在?
答案其实就是我们身上“自私的基因”。生物体最底层的运行程序就是基因,基因携带的信息制造了生物这一载体,而制造载体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因继续复制和传递下去。从这个角度看,基因似乎是有意识的,我们所能遇见的基因都有着强大的生存意识,否则他们早就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用这个逻辑,我们就能看懂一些我们改也改不掉的本能的行为了。比如痴痴地爱自己的孩子,想方设法要把财富留给后代。所以,想要世袭,想要家天下,这其实是人本性的流露。
既然本性希望“世袭”,为什么又要搞什么“禅让”呢?
其实,不是不为,而是不能。之所以不采用世袭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原始部落他们能力不足,做不到啊。
世袭就意味着一个人要把天下的财富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自己死的时候还能把掌控权交给自己的后代。而想要一个人管全天下人,光靠统治者一人之力显然是不够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通信手段落后,一个人要管理一大片地方,只能委托给其他人帮你管理。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只要有条件,谁都愿意多占有一些财物。想要保证委托管理地方的人不贪污不造反,就需要建立一套复杂的监督、考核、奖惩制度,从而在多方势力之间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平衡。
简言之,需要一个成熟、庞大的官僚体系才能实现一人对天下人的统治。这对原始人而言是天方夜谭,他们根本办不到,所以,不搞世袭是因为能力不足。
从这个角度看,尧舜禹其实充其量,只能是个“部落联盟盟主”。
以尧舜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既然无法建立比较健全的官僚系统,那么他们只能是中华大地上某个部落的首领。而他们之所以有的时候能够号令天下,是因为他们是大家推选出来的一个协调人。
随着部落间往来密切,摩擦频繁,需要有这样一个协调人,来统筹一些事情,比如治水,或是联合抵御外敌。而推选这个协调人的方式,通常是各部落一起开会商量,共同推选出一个最有威望的人。这种推选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禅让。
被选出的协调人,要负责维护各部落之间的秩序,但如果他严重侵犯了其他成员部落的利益,大家也可以推翻他。因为权力有限,协调人在退位的时候没有能力指定自己的子女为继承人,他只能在退位时再推荐一位继承人。这才是尧舜“禅让”的真相。
从夏商周时代开始,权力更替采用了世袭制。这说明当权者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从不能到能,这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进步。
启示
至此,我们明白了上古时代的禅让制变为后来的世袭制,不是一种倒退,相反这是社会组织能力进步的表现。另外,我们要明白禅让制和现代选举制有本质的不同。禅让制是独裁者有心世袭却苦于没有能力的妥协之举,而选举制是在有能力独裁的情况下,选择放弃世袭和独裁,他们有着本质差别。
而在当代,我们又能看到民主与专制并存,分权与集权齐舞的格局,他们究竟将何去何从?究竟谁代表未来?只能用时间来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