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忘初心的“K歌之王”

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班 王禧 18853646635

        音乐是一种态度,正如这句话所说,刚巧有些声音,总是萦绕在耳边,流经心灵,温暖有如初生。我想说一说陈奕迅的《K歌之王》这首歌里的故事和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K歌之王》是香港歌手陈奕迅的经典作品,由林夕作词,陈辉阳作曲,共有粤语、国语两个版本。粤语版本收录在2000年10月1日发表的专辑《打得火热》中,国语版本收录在2001年7月19日发表的专辑《反正是我》中。2000年陈奕迅签约香港英皇娱乐,顺应着当时“口水歌”和“K歌”的风潮,创作了歌曲《K歌之王》。《K歌之王》粤语版是26首歌名组成的,且前奏使用的是王菲的经典粤语歌曲《约定》的前奏,为的是衬托出第一句歌词“我唱得不够动人你别皱眉,我愿意和你约定至死。”《K歌之王》国语版由65首歌名组成的,前奏使用的是张宇的经典国语歌曲《用心良苦》的前奏,为的是衬托出第一句歌词“我以为要是唱得用心良苦”。这是一首在K场红到烫手的歌曲,歌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K歌的感觉,令人如置身K场,亲历那音乐无情结束后,陈奕迅落寞的表情,让人感觉到心痛滋味后的动人。该曲获得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至尊歌曲大奖”和“我最喜爱的歌曲大奖”,之后陈奕迅就多了一个别称:“K歌之王”。《K歌之王》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对给当时乐坛的滥情之风做了总结,歌曲不无苍凉地道出十年来的“K歌盛世”,以及歌者及创作人在市场与音乐间摇摆的无奈。

        音乐是一种态度,它总是会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感染更多的听众,《K歌之王》就是这样感动我的。从曲名“K歌之王”四字看上去是一种褒义或者说至少不是贬义的说法,按常理去理解应是:唱歌唱得好,成为了让人羡慕的唱片销售冠军。但是倘如仔细去听歌曲本身曲调及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就会转变这种想法。在粤语里面“K歌”其实是贬义词,所以才有了“让我成为了无情的K歌之王,麦克风都让我征服”、“无人及我 你怎么竟然说K歌之王是我”这样的歌词。人们说《K歌之王》是陈奕迅最好的、里程碑的作品,这首歌是对轰轰烈烈那么多年的卡拉OK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在流行歌坛一个巅峰的标志。这样的观点不敢苟同,我更愿意觉得这首歌更多流露的是对于爱情、对于人生亦或是其他种种的真实情感。

      《K歌之王》是写一个KTV唱歌人的爱情故事?并不是。歌词所写的是对于快节奏时代、快情歌时代的一种讽刺。在整首歌词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登场。第一个登场的是KTV的麦霸。他的内心独是白:我唱歌不够好听,可能还会走音,希望你不要介意。我爱音乐,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唱歌而已,唱一辈子。这时画面一转,到了一个酒吧里。一个酒吧驻唱歌手登场了。他的独白是:你要点什么歌?我就唱什么歌。可笑吧,我爱音乐,可我要在酒吧唱歌,唱50元100元最便宜的情歌,我唱到想吐有人在乎吗?酒吧歌手怀疑自己:我真的爱音乐吗?我这一生都只能在酒吧唱到嗓子坏掉了吗?此时画面再度转换,来到一个现场选秀节目的录音棚内。一个选秀歌手登场。他的内心独白是:我选的歌,不由己。为了红,我只能根据导演的要求唱之前百万人流行的口水歌。画面再次转换,到了一个破旧的地下室。黑暗中垂着一盏灯,灯下坐着一个头发乱乱的男子,散落一地的歌词和乐曲。第四个登场的是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写了十几年的歌,写了几百首的歌,可大多数都卖不出去。没人要,被人当垃圾。他的内心独白是,我写得千言万语都没人听没人看。哪怕我写到呕心沥血,写到泪流,最后感动的只有我自己一个。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人喜欢我的音乐吗?没有懂我的人吗?他痛苦而绝望地靠着墙,问着自己:我,还要继续吗?而后画面再次转换到万人欢呼的演唱会。歌神站在舞台中央,卖力唱完了二十首歌。台下的听众喊着,“歌神、歌神,你唱歌好棒,好好听!”歌神从舞台的升降台到达最高点,他看着万千荧光棒对他挥舞,他获得了鲜花和掌声。但他却并不快乐,因为他失去了自我。这一路爬上来,站上最高点,成为万人仰慕的歌王之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原来那个纯真的自己不见了。原来那个快乐唱歌的初衷不见了。最早他只想要当一个麦霸的,只想每晚都在KTV快快乐乐的唱歌。   

        而在画面的最后,KTV麦霸、酒吧驻唱、选秀歌手、不得志的音乐人和歌神,五个人一同出现在了画面中。他们只不过想唱歌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可惜夜深了,观众累了,打了哈欠,关了电视。原来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对于观众来说,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娱乐之王。一个遥控器,一个按键换台,就能让他们消失。   

        9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一个病态的时代。所有唱片的奖项都是被唱片公司垄断买断,自由决定谁获奖的。唱片公司吹捧的是偶像魅力,只是重视市场包装而不是音乐创作。这就导致了只要长得帅和美就可以唱歌,唱什么无所谓,反正都能拿个奖。这对于粤语歌发展极为不利。随着谭咏麟和张国荣抗议这一现象的放弃领奖,成就了香港最为著名的四大天王时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支配乐坛,并且由于唱片公司的“商业目的”,他们垄断了几乎全部的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这样不利局面导致音乐人的流失。快到2000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经济不振。盗版猖獗、电脑和网络时代流行,MD等数码产品出现,大量歌曲被免费传播下载,导致唱片的销量大幅减少。唱片公司难做,为了生存,唱片公司和卡拉OK集团合作。他们想了个方案,推出适合年轻人能在KTV“独家试唱”的歌曲。这一做法就必须将歌的门槛要降低,让词曲作者写一些难度低、随大流的歌。歌曲采用简单的旋律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大众能快速掌握,轻松歌唱,这就形成了K歌文化和“口水歌”盛行的现象。所有的歌词都是情情爱爱,所有的歌曲都朗朗上口。   

      《K歌之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歌词所写的五个人正是那个时代所有“唱歌人”的心声。代表大众的麦霸,在酒吧唱坏嗓子耗尽前途的驻唱,希望靠选秀改变命运的歌手,无人理会的音乐人,哪怕站到最高点的歌神也觉得唱歌没意思了。《K歌之王》的编曲也很有意思,粤语版前奏使用的是王菲的粤语歌曲《约定》的前奏,为的是衬托出第二句歌词“我愿意和你约定至死”。为了让旋律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作曲者陈辉阳将著名乐曲《卡农》的部分旋律完美地融入到了歌曲中。所以就算第一次听,每次听,都感觉这首歌好像很“很熟悉”。这样七拼八凑的《K歌之王》正是诠释了歌曲本身的娱乐精神。一年以后,《K歌之王》国语版推出。作词人林夕将华语乐坛当时最红的65首歌名串联成整首《K歌之王》。作曲前奏“改成”张宇的经典国语歌曲《用心良苦》的前奏,为的是衬托出第一句歌词“我以为要是唱得用心良苦”。看似唱得容易,深入来说歌曲是对2000年病态乐坛“滥情之风”的讽刺:苍凉地道出那个膨胀泡沫的“K歌盛世”,以及歌手和音乐人在现实与梦想间摇摆挣扎的无奈。

        从音乐角度,《K歌之王》和许多流行歌曲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的确是一首很好的流行歌曲。给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包括自己,看陈奕迅在MV中的嘶喊,一时间真的是被深深感动。它的节奏是从舒缓渐渐到高亢最后归于平静,并伴随着每一个唱这首歌的人心情的起伏变化这就是它打动我的地方,聆听它会感觉有一种心情压抑的释放,从无声中来,爆发完后归于平静,不去破坏什么东西只是情绪的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对一首音乐的评价,感想与理解,比如感觉这首歌给自己带来的感触,想起的往事等等。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K歌之王》正是如此。   

        无论是国语还是粤语的《K歌之王》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作品。它唱出无数人的心声。害羞的男孩在KTV点了一首歌,想唱给一旁暗恋的女孩听。但一首歌怎么能感动女孩,怎么能给男孩幸福?参加一个又一个节目的选秀歌手,把全部的事情说得惨天动地,但万人海选,幸运儿只有一个。不是每个有才华的音乐人都能幸运的获得成功。哪怕成为歌神又如何?也只是听众手里一张便宜的唱片。对大多数人而言音乐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全世界有那么多音乐消遣,谁会只爱一首音乐、一个歌神到永远?铁了心成为了无情的K歌之王,在时间的洪流中都会消逝,换来数十年后“原来我听过这歌”的惊鸿。通过《K歌之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歌手的孤独与无奈,更让我们知道成功背后的酸楚,可能很多事情上,我们把自己的感情和努力都寄托在自己所热爱的事情里,但却没有人愿意去理解,甚至是看一眼,但我们仍要去坚持,保持热爱,因为这是我们所热爱的事情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不忘初心的“K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