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需要运气的
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
而是使人心碎……
八十岁,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都不会再抵御生活的设置,而是选择止于含饴弄孙,或享天伦之乐。杨本芬没有这样选择,她选择花甲之年提起笔,开始她不同寻常的写作之路。2020年,耄耋之年的她,出版了处女作《秋园》,这本书获得了豆瓣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读书榜单Top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杨本芬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前60年的人生里,一直被定义为一位贤妻良母,一生都在渴望读书学习,却一生都在为生存挣扎奋斗。
《我本芬芳》是她出版的第三本书,相比《秋园》,语言更为朴素一些。她把这本书定义为“一本勇敢的书”,书里毫不避讳地把她六十年婚姻生活中的一些伤痛,用平实的语言述说给大家。
这本书的主人公惠才,其实就是她自己,但她写的又不仅是自己,而是无数个在婚姻中不被看见,不被倾听的女性故事,这或许就是这本书广受好评和关注的原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未经恋爱的婚姻,像缺乏调味的餐食
因出身不好,惠才未完成学业便被下放。本该拥有芬芳人生的她,却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遗憾地度过了一生。
读完整本书,我也不能完全明白吕为什么要和惠才结婚。不难看出,在他们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吕对惠才从未有过爱情。
或许对他来说,娶妻生子,只是他完整人生的标配,对象是哪一个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刚好对上了出身同样不好,又长得很好看的惠才。或许那个年代的婚姻,只需要相看两不厌,不需要有太多感情也能结合,这真相既纯粹又残酷。
而惠才之所以同意和吕结婚,并不是贪图吕的那句供她读书,帮她找工作,只是她本就对吕心生喜欢,而且在她心里笃定,能作出这样承诺的吕,一定是一个可靠,有担当,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结婚以后,吕非但没有帮她实现继续学习的愿望,也没有帮她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惠才反倒被琐碎的婚姻禁锢,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曾经令惠才同意结婚的理由,变成了无法兑现的诺言。
向来聪明独立的惠才,其实早就知道,美满的婚姻生活不应该是她和吕这样的,只是在她的脑海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如果她当初没有选择跟吕结婚,如果她选择早一点地离开吕,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她早一点离开吕,就不会被吕伤害的那样深。
大多数的婚姻,最终都会趋于平淡,更何况是没有恋爱作基础的婚姻。她和吕未经恋爱的婚姻,就像是不加调味的餐食,能够填饱肚子,却过得没滋没味。
漠不关心与拒绝沟通也是一种暴力
她说:我没想到你会对我不好;
他却告诉她:不要搞得娇生惯养 。
惠才独立、坚韧,即便与吕结婚,也并未想过完全依附于他。为生存她不畏辛苦地做过很多工作;为了家庭,她也放弃过更好的工作机会,实在谈不上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人。
很多时候,她与吕诉说,也只是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只言片语的安慰,吕却偏偏连那一点点的温存都不愿意施舍。
在惠才的一生中,吕对她的照顾,还不及一个旁人。好在惠才待人亲和温暖,也遇到了许多愿意给予她帮助的好心人,才让她清苦的人生,看起来没有那么糟糕。
这本书,是从哪里开始让我气愤的呢?就是在看到惠才挺着大肚子,让吕帮她倒一下洗脚水那里。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本应该是最简单不过,也最理所应当的一件事。
吕却只是木木地坐在一把椅子上,说:“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要搞得娇生惯养。”
惠才刚生产完,因为下身疼痛,请求吕睡在脚头,夜里好帮她照看一下孩子,吕却说自己怕血腥味,不睡床上。作为一个医生,居然能说出怕血腥味这种鬼话?夜里孩子哭闹,他躺椅上呼呼大睡,没有朝床上看过一眼。
对待一只刚刚生产的母羊,他尚且能够做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实在不能理解,对待自己的妻子为何要这样冷漠。
一个女人在她最需要被照顾的时候,不仅得不到一丁点儿的温柔,还要被要求不能“娇生惯养”,内心该有多么失望和怨愤。
吕对惠才,从未有过一丁点儿的关心,在他心里,惠才不能害怕,不能娇气,更不能依赖于他,但凡家里出了一点儿差错,他都只会先想怎样埋怨惠才,从未给予过关心与安慰。
惠才总是说,他还是习惯过单身生活。但以读者的角度来看,吕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他爱自由,但又不敢免于世俗,所以他需要一个家。
两个人发生矛盾时,即使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吕也永远不会主动承认错误,甚至连沟通都不愿意,每次面对惠才的埋怨,都只是选择逃避。
虽然没有对妻子有实质上的暴力行为,但他的漠不关心和拒绝沟通又何尝不是一种冷暴力呢?
“吕”是一个符号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全文都没有出现“吕”的全名。
与其说吕是作者对惠才丈夫的称呼,不如说吕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千万个同他一样的男人。
吕这个人,不能单纯地把他定义为坏,他工作认真积极,没有不良嗜好,就像作者说的:“婚姻中没有坏人,但却充满了伤痛。”他带给惠才的伤痛是情感上的。
性格不合的夫妻,平日只能是结了筋又和好,和好了又结筋,任谁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起初,在介绍吕的时候,提到他从小是被养父母收养的,与亲生父母感情淡泊,还多少能够理解是原生家庭造成他如此冷漠的个性,所以他才不会对妻子展现温情。
但整本书读完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冷漠的人,对待同乡他出手阔绰;对待新收的徒弟,他怕人家孤单,懂得陪伴;就连对待他伺养的小动物和他种下的蔬菜,都充满耐心和温柔,偏偏对待惠才,总是那样严肃冷淡。
吕认为,对别人一定要好,对自家人怠慢一些无所谓。
多少人怀揣着像吕一样的想法,对他人客气,却对亲近的人苛刻。
惠才对待吕的父母要比吕本人还要亲和,但吕对待惠才的家人却做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连最基本的表面应付都懒得去做。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很多要求妻子孝顺公婆,自己却从未为妻子着想半分的男人们。
中国式婚姻里,还不能完全摒弃嫁和娶这种观念,导致很多人都意识不到,两个人的结合是脱离了原生家庭,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双方父母并不应该以哪一方为先,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
我们身边有无数个看不见的“惠才”
惠才的故事发生的年代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母亲或者奶奶那一辈人身上的故事。
那些年代,受传统思想的绑架,女性大多选择忍让坚持,很少有人选择离婚,有无数个“惠才”在不被看见的地方承受着婚姻带来的伤痛,我的奶奶就是其中一个。
奶奶嫁给爷爷的时候不过十六岁,是她继母出的主意,把她送到爷爷家里抵债。那个时候她年纪小,也没有可以为她撑腰的人,即便再不情愿,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奶奶个性要强,很爱干净。印象里她很喜欢读书,报纸,杂志,甚至是我和弟弟的语文课本她都要拿过去读一读。她也向我们提起过,小时候因为父亲娶了继母,才使她没办法再去上学。
奶奶和爷爷养育了两儿两女,爷爷一辈子都没有为奶奶着想半分。好吃的紧着他吃,累活脏活都是奶奶在做,印象中,爷爷也从未对奶奶温柔地讲过话。
爷爷五十五岁那年患上了脑癌,发现的时候已是晚期,没有办法医治。起初,只是偶尔抽搐,还可以自己活动,奶奶细心照料,他还会不满意地乱发脾气。
后来,他失去了自理能力,只能瘫在床上,也开始犯了糊涂,只记得他的大儿子和大孙子。奶奶每天为他换洗,从里到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却一点儿都不记得身边这个辛苦照料他的人。
这个他最不放在眼里的人,给了他弥留之际最后的体面。
其实奶奶对爷爷是有怨恨的,只是这怨恨没有办法对任何人诉说。只是偶尔会对我们小辈提起,如果她小时候能读完书,人生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尾声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人意料,本以为漫长的六十年,惠才的温柔贤惠,怎么也能在吕的心里浇灌出一朵芬芳的花,却不曾想,万千柔情,也只换来了吕的一句“不愿意”。
她终于知道,
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
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惠才一生都没有得到吕的半点温情,吕这一生也同样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婚姻里的孰是孰非,又怎么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