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ght W8 ~ 独立思考让80%的问题消失

图片发自App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80%的问题都不存在。如果去掉80%的烦恼,这个人会生活得更加的轻松、幸福。

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有一本书给了我们很系统的方案,叫《批判性思维》,说实话翻译得不太好,所以,我就沙里淘金,把关键的摘要出来跟大家分享,也类似一个读书笔记心得。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谈论的是逻辑,而非道德。

论述的分类

我们谈论的内容,在文中可以称为论述,或者断言。 论述分为两类:主观或客观。

在跟人谈论或者思考时,这几点必须很清晰:事实还是谎言,是感受还是观点。 对于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也发生改变。谎言就是与非事实。观点是主观的。感受也是主观的,感受与观点的差别在于感受没有评判标准来反驳他。观点是面向大众的,可能有一些标准和隐含的定义,而感受是纯个人的体会,不可辩驳。


                                       

所以我们做咨询,也经常提醒来访者沟通的时候注意一点,表达感受,感受是纯私人的,他不会伤害人;而表达观点是带有评判性质的,可能伤害人。比如对方做了某件事,你说我很难受,对方不可否认这一点。如果你说,你一点都不考虑我的感受,做这样的事来伤害我。那对方会辩解,你可能并不认同你说的观点。

有些观点看起来主观,但实质未必,它是以客观为基础。比如,我比他高。

论证

有些观点其实是一个论证,它包括一个前提和结论。 前提推导到结论,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为真,与结论相关,令人信服。否则这个结论可以称为谬误。


                                       

例如:我喜欢狗,我会照顾狗,所以,我要养狗。 我喜欢狗虽然为真,但后面我会照顾狗却不太令人信服,反问几个问题:你能每天遛狗吗?可以定期给它洗澡美容吗?出去旅游或者出差怎么办? 显然,结论是不被支持的。

很多时候人们在表达观点时,直接说的是结论,省略了前提。 例如:车不能修了,只能扔了。 隐含的前提是不能修的车就要扔。那如果用前面前提的三要素来看,就知道结论不真。

我在咨询中听来访者说自己的问题和困扰时,经常提醒他们,你们的这些观点隐含的前提是什么,经提醒,他们会意识到一些潜台词:我不值得别人对我好,我不重要,他才重要等等。而这个前提下推出的结论显然是谬误,而意识却把它当真理,而潜意识或内心并不认同,所以导致内在冲突痛苦。

另外一个常见的现象时,当我们面对一个观点时,倾向于反应是是否赞成或反对,而非该观点是否合符逻辑。 例如:国家认同同性恋合法。觉察我们的内心第一反应是什么?许多人都是赞同或反对,而没有去思考为什么。

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明智的选择或决定。但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渴望,担忧,个人目标等各种情绪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独立思考的目的让人们使用批判性思维,然后尽量避免受情绪的干扰,主动的作出正确的决定或选择,而不是不经思索的盲目听从别人的观点或者流言蜚语、或受情绪支配作出决定。


图片发自App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谬误:分两大类:

1. 诉诸情感的谬误:

源自愤怒的“论证”:人们容易把引起愤怒的情绪当成愤怒对象的证据;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愤怒可能影响我们对另外一件无关事件的评价。历史不断表明,在愤怒中所采用的方法,极少是明智的。比如在前几年抵制日货中,对国人已经购买的物品进行烧毁。

威吓手段:有人用恐惧来迷惑我们,在恐惧的时候也容易犯下愤怒时所易犯的错误。比如有人警告说如果允许同性恋结婚,后果会很可怕----婚姻会变得无意义,同性恋泛滥,社会将崩溃。然而虽然提出这样的警告,但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发生,却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这么可怕的后果,似乎不需要证明。在销售中,有些人也有这种手段,比如你买房,他说另外很多人在抢这个房子,还有原因付更高的价格。

源自同情的“论证”:在一些选秀节目上,到最后PK时,就开始比惨,让人忽略其他方面,好像谁惨谁就应该得冠军,这就是利用了同情心理,让人错误估计判断对方的能力。

源自嫉妒的“论证”:同情诱使人强化某人的优点,而嫉妒让人夸大别人的缺点。如,他很有钱,但很没教养。

阿谀奉承:利用别人的自负心理,让他的自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比如,销售员说,只要 你这种有品位的人士,才会看重这款产品。

使人内疚:唤起别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行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比如:你不帮他,他会伤心的,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他绝不会束手旁观的。

一厢情愿的思维:安慰剂的效果。

同辈压力“论证”: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不愿意被本已接受自己的人冷落,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也能让我们作出非理性的判断。比如,大家都看这个电视剧,我不看都没有话题聊了。

群体思想的谬误:在一个群体中,会有群体认同感,由群体认同感引发的谬误也是很常见。更显而易见的就是民族主义。

2. 另外一类并不直接激起情感,但是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

烟幕弹:我们常见的就是经常见的各种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面对各种刁难的问题采用的一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使用,比如在一些选秀比赛中,尤其到最后PK时,经常见有参赛者晒自己的悲惨经历博取同情,以转移观众对其专业性的思考和讨论。总之,这些所有的目的就是让人转移注意力。那我们要做的是你要确定你关注的问题,然后使讨论回到正题上来。还有一些故意把问题复杂化,让你无从理不清头绪。

众所周知: 在很多的文章论证时,表达者经常使用“众所周知"这样的短语,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常识,是理所当然的真理。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但并不能成为它就是事实的证据。比如,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但这不能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同样,大多数中国人不相信上帝存在,这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的证据。 有一个现象,被广泛接受的观念会被人简单接受,而不再去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

合理化: 人们用一些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时,就犯了合理化的过错。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其实异曲同工,我知道我做得不对,我用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来减轻焦虑。比如,大家一起吃甜品时,我一个人吃了大半,美其名曰,我帮助大家减肥。

以错制错: 就是以错误的行为来应对别人的错误行为,很多的报复行为就是这样的方式。

诉诸人身的谬误: 人 = 某项特质,然后他所有的观点=某项特质。 帕克是一个有创意的人,帕克对某事持有观点,并不能得出他的观点就有创意。

虚假的两难境地: 比如太太给丈夫一个选择题:要么打扫车库,要么满屋杂物,无处容身。她只给出两个选项,而实际上有其他选项,比如稍后打扫或不再堆放新杂物。我经常跟人说任何问题至少三个解决方法,如果只有两个,就是进退维谷。两难境地就是让你处于这样的状况,但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

滑坡论证: 很多的人总是认为如果有事件A,就一定产生事件B,他们感觉事件的发展往往是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家庭教育者,父母总有这样的担心,如果他玩游戏,就会沉迷不可自拔。如果他现在不能接受批评,长大就脆弱。其实这个坡很长,需要对每个可能前后相继的步骤,展开论证,陈述理由。

措置举证责任: 如果A告诉B:“你用红酒揉搓头部,你的白头发会变黑。” B说:“胡扯。” A接着说:“你怎么知道这个办法不灵?” 原本是A要证明的自己的断言是正确的,现在反推给B来证明A的断言是错误的,这是很隐秘的,必须保持警觉才能觉察这一谬误。

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觉察,有意识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变成一项习惯,不被谬误所引导。建议大家把自己的烦恼拿出来进行一次批判性思维,相信80%都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你的自信心和自我稳定性会大幅提升。期待大家的反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inLight W8 ~ 独立思考让80%的问题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