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的灵性沟通(四)

第四次沟通(2020年4月7日)

女士: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思想(念頭)?

現實就是如其所是,是事物的本來面目,當下發生的一切就是現實。。。

思想來源於哪裏?

我的思想来源于从小到大,看过的书,看过的影视剧,来源于父母的认知标准、社会环境、周围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地人的生活。。。我的信念和观点是從外界提取到的一部分,經過頭腦的修剪整合构建了我的三觀。。。

這樣的信念標準一旦形成,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我從未懷疑過它的真實性。。那么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当下的每分每秒发生的事情的本来面目。我用这种固定的人生标准去面对瞬息万变的每个当下,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的,现实是如此真实和鲜活,變化無常。

我的思想(頭腦)分分鍾會受到外界事物環境的影響,思想分分鍾都在“見異思遷”,思想變化無常,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思想演藝出來的,當遇到外在人事物時,思想就開始衡省思量,瞬間产生喜怒哀樂悲恐驚其中的一種情緒,以上過程,在一天裏會出現N次。。。

綜上所述,我每天是在被思想牽著走的,被思想所控制,甚至說只要有思想介入,就是在逃避現實發生的一切。。幾十年來,思想讓我變得越來越瘋狂,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再這樣下去,很危險,不能再這樣囖,不能再跟著思想走囖。。。您讓我放下所有的信念、方法面對每個當下,面對自己內在的想法,這很難做到,幾十年已經習慣用各種方法解決各種負面情緒問題,現在看來都是在飲鴆止渴,因為通過與您溝通後,我好像清醒了一些,所以我還是鼓足勇氣當放下一切知見去面對自己和現實,剛開始的幾天,感覺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去面對自己,之後,就開始習慣囖,不再控制和強迫自己,不開心就面對自己的不開心,生氣就面對自己的生氣,發脾氣就面對自己的發脾氣,老老實實的面對自己。。。

思想確實是不可靠的,對於發生的事情用不同的信念標準衡量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同,哪還會有對錯美醜黑白!

自己前一秒的想法和後一秒的想法會截然相反,想到最後,我都搞不清楚哪個想法是ok的,所以,思想是不可靠的,即使,就按照自己的認知標準思考,結論也並非正確,因為,自己的標準是片面的,偏執的,與現實背離的。。。

現實並非真實,但是,我現在需要從自己的想像中出來,必須先面對現實,現實就是當下發生的事情。。現實就是面對事物的本來面目,沒有思想的介入,就沒有期待,不存在不如意的事情,沒有思想介入,不會想要改變事物的結果,就是在面對現實。。。

當面對發生的事情與我的認知標準產生衝突時,事情已經觸及我的原則底線,我選擇接受事情本來的面目,但是,我也要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也是現實的一種情況,然後再決定何去何從。。。

現實是生活中的一切發生,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醬醋茶,賺錢,等等這些都是現實。。。

剛剛和交往2年的男朋友分手囖,在情感方面,每個人的標準底線不同,我的認知標準是彼此一對一的關係,不接受三心兩意,不接受欺騙,當我發現這樣的現實擺在我的面前時,在遇上您之前,我也會選擇分手,沉浸在痛苦中要很長時間才能走出來,而現在,我決定分手,並且面對這樣的現實,面對自己的情緒(難過),跟自己說我很難過,我接受我的難過,當我跟自己的難過在一起時,難過的情緒戛然而止囖,我是個很愛哭的人,我想宣洩難過的情緒,以往當我難過時就會泪水涟涟,可是這次當我覺察到難過並面對它時,卻流不出眼淚囖。。剛纔在做飯時,頭腦又情不自禁的想起此事的前因後果,突然覺察到時,告誡自己面對現實,我已經感悟到只要還思考此事就是另一種逃避現實。。現在我也只能分分鍾用面對現實來約束瞬息萬變的思想。。。一位朋友說:你可以設想一下2年後,再回想分手的事情根本就不算什麼囖。。是啊,這何嘗不是另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

我在想,我對戀愛關系的情感底線,有問題嗎?在戀愛中的雙方我認為應該是以誠相待的,無論什麽原因也不能成為三心兩意的藉口,這樣的思想來源於社會環境、媒體、書刊。。

分手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男友說總吵架,累囖,因而他想找其他女性到家裏喝酒吃饭(他的邀請已經發出,沒有成為事實,被我發現了他的邀請),所以,我又何必去阻擋他尋找快樂。。。

這許多年,一路走來,情感方面對我來講就是死穴,跟您溝通後,我感知到情感方面更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既不能面對現實,又無法改變現實,更無法面對自己的痛苦糾結壓抑控制等各種負面情緒,幾乎走投無路囖。。。

這兩天因為分手的事情,我只能逼迫自己不去想,但是總有不注意的一霎那又想起來,同時眼裏滿是淚水(思想超級快,這都是一霎那同時發生的),瞬間驚覺,一切又歸於平靜,痛苦糾結來源於思想,只有活在當下的現實中,纔是真實的平靜,跟著念頭思想走就是顛倒夢想,就是活在幻想中,思想就是過去未來,現實就是當下。。

現實不存在好壞對錯美醜黑白的區別,是我的思想將現實中每個當下發生的事情貼上不同的標籤,道理我都能理解,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去掉這慣性思維,遇到事情還是會衡省思量,已經習慣用思想逃避現實發生的一切事物,還以為自己蠻聰明,剛和您溝通時,讓我面對事物不要用方法,這讓我很恐懼,不知道如何面對生活處理事情囖。。。

關於現實我也就只能感知到這些。

时空:

当涉及到现实话题的时候,就是最难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不是因为现实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很多人无法了解现实到底是什么。

现实是我们的感觉吗?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是工作赚钱?是恋爱婚姻?是家庭关系?

如果要放弃我们头脑中的理想来接受现实,是否就是要接受现实中的好人和坏人?要接受生活的各种挫折和痛苦?如果是接纳,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是否还需要去努力挣扎?如果我们被坏人侵害的时候是否需要去反抗?反抗是否意味着就不是接纳?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关当下、接纳、觉察等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与现实融合,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现实就是生活,我们沉浸在头脑中的想象当中就会脱离生活,就会与生活产生各种冲突,无论我们如何去想象,当现实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面对那些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呢?如果是对抗,那么与修行之前的行为又有什么不同?我们讨厌情绪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现实中的丑恶,我们总是对现实有不满,我们无法消除所看到的丑恶和不满,我们就很难去接受现实生活,我们无法忍耐自己去与那些丑恶和不满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才会产生纠结和困惑,才会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因此才会把修行称作解脱,也就是把现实生活当做苦海,修行的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解脱苦海的出路。

哪里有什么解脱苦海的出路,真正解脱的方式就是接受现实生活。

一个孩子每次出门都会被街头的小混混欺负,他的任何一点点反抗都会招来伤痕累累,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些小混混的憎恶和厌烦,而他选择了加入这些小混混的群体,想充分了解这些小混混来复仇。在加入小混混的群体之后,慢慢被这些群体所影响,内心的憎恶和厌烦越来越淡化,因为当他与小混混在一个群体的时候,小混混不再欺负他了。没有了冲突,也就没有了强硬的憎恶和厌烦,内在没有了抗拒,反而与那些小混混和谐相处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人都处在一种固有的生活状态当中,也拥有独特的自我个性,显示遇到任何与自我个性以及生活状态不符合的部分我们往往都会产生抗拒。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现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个性相符合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不相符合的部分。那些不相符合的部分只是与我们自己不相符合,却是与其他一些人相符合的部分。因此我们看到的错误和问题,只代表我们当下的角度,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环境那些错误和问题就消失了,这也就是我们的适应能力。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强烈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错误和问题,因为我们正在努力的融入到各种环境当中。当我们一旦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生活环境,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就消失了,这时我们并不是努力的融入到各种环境当中,而是试图让各种环境来适应我们,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各种错误和问题,由此也造成了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修行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当我们融入到那些错误和问题当中,那些错误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也就是如果我们遇到坏人,我们与坏人成为同伙,坏人就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结论,因为既然我们看到了坏人,如果我们能够与坏人成为同伙,就说明我们也是坏人,可实际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分,只有利益的不同,与坏人成为同伙就是转换了一种利益的方式。

表面看,与坏人成为同伙并不难,可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得到。因为坏人就是我们心中的感受和判断,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接受坏人就意味着要放弃自我的世界观,放弃自我的尊严,放弃心中的信念。

当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现实,包括我带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历经千难万险走到了这一点却往往会止步于此。我们的各种问题都来自于自我,来自于自我的个性,来自于自我的幻象,来自于自我的欲望,可我们就是自我,在修行过程中找到的什么真我、假我、内心、灵魂都是自我,包括我们发出谴责自我的那个声音依然是自我,自我就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完全与我们绑定在一起。自我的最大特点就是脱离现实,如果我们与现实完全在一起,自我自然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了解什么是自我,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接近现实,就等于自我在削弱。

现实就是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我们的生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自我与现实碰撞造成的,因此消除问题本身就等于在弱化自我,而消除问题的方式就是要充分的观察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需求。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于关系的冲突造成的,因此建立和谐的关系就会消除各种问题,包括我们赚钱也是如此。钱就来自于关系,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关系的变化造成的,保持长久和谐稳定的关系就等于是与现实融合在一起,而破坏关系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我,自我希望不劳而获,希望贪便宜,既想获得尊严又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关系当中一方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意味着另一方会获得较少的利益,这就必然会破坏与其他人的关系,因此关系的破裂往往就是由于自我过于强大造成的。我们有意的去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就必须要放弃一部分自我的利益和欲望,这就是等于在弱化自我。

我们越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建立更广阔的关系,即使我们对于利益没有需求,我们也依然存在一个关系当中,只要我们活着就会有关系。因此我们与现实的融合度并不是说接纳所有的关系,让所有的关系都获得融合,而是要进行关系的选择,也就是利益的选择。这就如同做生意一样,自我的欲望就是自己想要获得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就需要忍让,就需要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就是现实。

在生活当中男人的生活更接近现实,他们的内在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纠结和痛苦,而女人不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当中与现实脱节,因此女人内在的痛苦更强烈,在修行的群体当中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反过来说,越是想要修行的人,就说明她们的自我更加强大,就说明她们与现实更加脱节,她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更加混乱。而她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冲突越大,也越说明她们的自我更强大。这个强大的自我总是想少付出多获得,因此制造了各种冲突,造成了与他人关系的断裂,也造成了内在的纠结和困惑。

这似乎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局,越是与现实脱节的人,这是自我欲望强大,而且总想贪便宜少付出的人,内心的冲突就越多。正因为内在的冲突多了,才会思考人生,才会去修行,才会努力去试图摆脱自我的束缚。

因此生活中遇到问题越多的人,她们就越不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自己很少付出,总是无止境的在他人那里获得,即便如此,内心依然存在很多的不满,总觉得别人是欠她们的。无论她们头脑中是如何思考的,在现实当中没有人是傻子,她们外在的关系极度的混乱,对于她们来说,永远不知道现实是什么。

经过第三次沟通之后,这位女士开始思考思想和现实的关系,期间她给我发过几次作业,都让我直接打回去了,她根本不去讨论什么是现实,不了解现实就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作业就无法完成,而目前他依然卡在这里。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很大的可能他这辈子都会卡在这里。

其实她所处的位置和呈现的问题并不难理解,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我们就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极度的自我和自私会破坏社会关系,而约束自己的自我欲望就可以维持社会关系,内心的纠结和困惑就是来自于自私的愿望无法获得满意。因此,内在越是纠结痛苦的人,也就是越自我自私的人,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也不考虑相互关系的平衡,只考虑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一味的索取却很少思考付出,她们索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这样产生的情绪是无法用任何方式来消除的,因为情绪来自于贪心。

几乎所有的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都会产生困惑,对于我来说并不了解她们的生活,也并不想了解她们生活关系的细节和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因此任何人在描述生活问题的时候,都会带有自我的角度,都很难从中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但是我与学生本身就处在一种关系的互动当中,从我的角度就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处理关系的状态,因此,我是可以看到她们在处理关系的时候自我出现的问题,我可以从这个角度向她们直接的提出问题来,但我很少这样做,因为对于很少通过写作进行信念分析,对自我了解很少的人来说,我的提问就等于制造冲突,提出的问题并不用很尖锐她们就很难承受。

下面是我与这个学生简单的沟通,沟通的过程中,她每一次的回复都要经历几十分钟,我仅仅发出几个问题,她就已经无法承受,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她的自我被刺痛,她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任何损失。沟通的目的就是想让她看到自己的贪心,因为贪心就是自我,她的所有情绪反应就来自于这个贪心,可实际上,她的自我极度敏感,在我刚发出问题之后,她就已经无法承受,很显然,我们的授课已经结束了,而我现在写作的内容就是最后一次给她的回复。

对这个学生我并不了解,并不知道她住在哪一个城市,做什么工作,她的年龄以及生活状态,辅导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而她似乎也从未考虑甚至表达过某种感激,哪怕是尊重。对于这种状态我司空见惯,我当然并不是为了寻求她的某种感激或者尊重,在此只是讨论她的个人状态,她免费的获得了我的一些指导,却不知道感激和尊重,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当这种思维成为习惯的时候,即使对她的帮助不及时她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她习惯于让周围的人围绕着她,呵护着她,很显然这是一个巨婴,她并没有成熟,她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任何关系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在生活、情感,包括头脑的内在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可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特例,而是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几乎所有的人类都是巨婴,只不过相对来说,能够保持广泛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关系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约束着自我的欲望,即使如此,每一个人都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人类所追求的快乐就是一种巨婴状态,让一切满足自我不劳而获的愿望。

下面是我与她进行的短暂沟通:

时空:你为什么要修行?

女士:想从每天的各种痛苦情绪中解脱。

时空:你怎么解脱?

女士:道理上我明白只能自己解脱,这些年用了各种别人的解脱方法,都不成,反而越来越乱。

时空:那怎么办?

女士:最近刚刚知道本身就是解脱的,可是活不出解脱的状态来,大脑想的蛮好,到事上就打回原形。

时空:那怎么办?

女士:茫然失措,不知道。

时空:你找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女士:我认为您是觉者。

时空:觉者就有义务要引领你?或者你认为的觉者就都应该有义务引领你?

你得尽快回答问题,不然我真没那么多时间这么慢慢悠悠的跟你交流,问你的任何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尽快回答。

女士:我想想,明天回复您。

我不想成为灵性导师,也不想把引导修行当成我的职业,更不想利用这种行为为自己获取利益,我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我之所以对她进行指导,只是为了积累一些素材,并把这些资料留给更多的人进行参考,当素材积累结束之后,我的指导也就结束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有所需,我不需要她对我进行任何的感谢,包括尊重,而实际上,她也并没有表现出她的某些感谢和尊重,这就是她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在她的角度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而她接受别人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并不等于说她这个人的品行如何不好,也并不能说明她如何的吝啬,这就是她的性格和世界观。

自我就是我们衡量这个世界的一把尺子,如果我们的这把尺子并不准确,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错误的世界,而这把尺子是否准确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溺爱的结果就会造成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要什么给什么,不考虑付出就可以获得,造成了孩子不劳而获的世界观。在他们的角度上,他们付出一点就可以换到很多,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贪心,而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就是这样认知的。可现实并不是以个人的世界观为标准,现实就是利益的交换,能达成利益交换的标准就是真实的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工作赚钱一样,无论我们对自己的薪资有多么不满,薪资和我们的能力就是平衡的,我们认为的不满只是由于我们对自我的价值评估过高了,接受现实就是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的薪资与我们的实际能力是吻合的。

我们追求的快乐和舒适就是一种被溺爱的状态,孩子可以被家长溺爱,很多女人在无法获得环境溺爱的情况下,可以让自己沉浸在想象当中自己来溺爱自己。也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降低他人的价值,这样的后果往往就会撕裂与他人的关系。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我纵容她们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就等于在溺爱她们,这不是修行的目标,因为我也等同于是她们的现实,我与她们之间也是一种师生的关系。如果我的教学是一种商业行为就很简单,把每次的辅导明码标价,我按照她们付费的标准来进行辅导,她们自然也就无法不劳而获。可问题是我并不想把辅导修行当成是我的职业,也不想把这个教学过程变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就让教学过程变得非常复杂,既不能让她们贪便宜,同时还要达到教学的效果,这就让我开始认真的审视佛教的现状。

我一直无法理解佛教存在的方式,表面看佛教是为了追求开悟,可实际上佛教的各种修行方式都是在模仿开悟,与真正的觉醒和开悟毫无关系。佛教中提倡的接纳、当下、慈悲、利他,与社会宣传的道德品行毫无差异,可现在我似乎了解了佛教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要成为佛教徒就需要一无所有,将自己的所有财富捐助出去,自我也就没有了赖以炫耀的资本,自我的弱化就是价值观的降低,就会与他人建立更加融洽的关系。即使是成为佛教的俗家弟子也是如此,都要进行各种的捐助、放生,而慈悲和利他是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准则。这一点现在可以理解了,对于自我欲望非常强大的人,内在才会有冲突,才会想到去修行,自我越强大就越想贪便宜,能够让这些人去捐助、放生,甚至一无所有的净身,就是一个降低自我欲望、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

自我的价值观越低,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越弱,与他人的关系就更和睦,就这一点来说,佛教徒比任何一种宗教信徒做得都好。在所有的宗教信徒当中,佛教徒就是温和主义,老好先生。

而佛教修行中建立的师徒关系,表面上佛教有自己的解释,可实际上让学生臣服于师傅就等于是在弱化学生的自我。在生活当中弱化自我的方式就是恐惧,当生活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内在就会产生恐惧,恐惧就会弱化自我,降低自我的价值观。只要自我被弱化,执着固执的个性就会减弱,就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接纳那些问题,适应周围的环境,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就被化解了。因此所有宗教信仰的目的就是让信徒怀有敬畏之心,就是让信徒具有臣服的状态,臣服与自我的个性就是相互对应的,自我欲望强大就不会臣服,臣服就是对自我欲望的约束和制约。因此佛教的绝对信仰会给佛教徒带来一种臣服,这种臣服会约束自我的欲望。

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当今佛教修行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佛的虔诚以及对于师傅的虔诚并不是为了获得解脱和开悟,而是为了降低自我欲望,贴近现实生活,而捐助和放生也是如此。

其实修行也本该如此,开悟不是我们个人追求就能够获得的,而且开悟就必须要经历回归现实的过程,只有领悟了所有的生活,看穿了人生才能达到觉醒,脱离开现实的生活就无法看穿生活就会与觉醒毫无关系。现实无论是对还是错,如果我们把现实的存在看作是自然的规则,我们在自然规则面前,就应该表现出虔诚和臣服的状态,而生活的顺畅,就说明我们与自然获得了和谐。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现实中总会存在各种痛苦和问题,这些痛苦和问题来自于关系,关系就是利益,和谐的利益就会保有关系,关系的冲突和破裂就说明相互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冲突制造了各种情绪的反应,情绪产生的目的就是继续保持关系获得利益,可实际上保持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双方利益的均等,只要调整自我的价值观,把各种关系像做生意一样进行利益的调整,让自己获利,同时也要让他人获利,同时获利关系就存在。

我们既不是要思考控制情绪或释放情绪,也不是要去寻找自我或者试图消除自我,就是要不断的寻找各种关系建立利军等的和谐关系,在关系当中获取物质财富,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情绪如何起伏,无论头脑如何纠结,都要尽最大的可能,专注地集中在关系的融合上,只要外在的关系融合了,内在的情绪就不会产生,头脑中也就没有那么纠结和了,而这就是一个约束自我欲望的过程。这个过程原本就是自然发生的,现实就是如此,生活会逼迫我们去接受现实,不接受内在就会恐惧,就会产生冲突。

我们不是生命的旁观者,我们也不是现实的旁观者,只有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和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灵性沟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