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T与PBFT

图片.png

【一.raft算法】

因为网上已经有大量文章对raft算法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因此这部分只会简单的阐述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raft算法包含三种角色,分别是:跟随者(follower),候选人(candidate)和领导者(leader)。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在某一时刻只能是这三种状态的其中一种,这三种角色是可以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换的。

raft算法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领导者选举,另一个过程是日志复制,其中日志复制过程会分记录日志和提交数据两个阶段。raft算法支持最大的容错故障节点是(N-1)/2,其中N为 集群中总的节点数量。

国外有一个动画介绍raft算法介绍的很透彻,链接地址在这里[1]。这个动画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简单版的领导者选举和日志复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介绍详细版的领导者选举和日志复制的过程,第三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如果遇到网络分区(脑裂),raft算法是如何恢复网络一致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这个动画来更好的理解raft算法。

【二.pbft算法】

pbft算法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什么是拜占庭将军问题呢?拜占庭位于如今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古代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罗马帝国国土辽阔,为了达到防御目的,每块封地都驻扎一支由将军统领的军队,每个军队都分隔很远,将军与将军之间只能靠信差传递消息。 在战争的时候,拜占庭军队内所有将军必需达成一致的共识,决定是否有赢的机会才去攻打敌人的阵营。但是,在军队内有可能存有叛徒和敌军的间谍,左右将军们的决定影响将军们达成一致共识。在已知有将军是叛徒的情况下,其余忠诚的将军如何达成一致协议的问题,这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

下图列出了raft算法和pbft算法在适用环境,通信复杂度,最大容错节点数和流程上的对比。

image

关于两个算法的适用环境和最大容错节点数,前文已经做过阐述,这里不再细说。而对于算法通信复杂度,为什么raft是o(n),而pbft是o(n^2)呢?这里主要考虑算法的共识过程。

对于raft算法,核心共识过程是日志复制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两个阶段,一个是日志记录,一个是提交数据。两个过程都只需要领导者发送消息给跟随者节点,跟随者节点返回消息给领导者节点即可完成,跟随者节点之间是无需沟通的。所以如果集群总节点数为 n,对于日志记录阶段,通信次数为n-1,对于提交数据阶段,通信次数也为n-1,总通信次数为2n-2,因此raft算法复杂度为O(n)。

对于pbft算法,核心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pre-prepare(预准备)阶段,prepare(准备)阶段和commit(提交)阶段。对于pre-prepare阶段,主节点广播pre-prepare消息给其它节点即可,因此通信次数为n-1;对于prepare阶段,每个节点如果同意请求后,都需要向其它节点再 广播parepare消息,所以总的通信次数为n(n-1),即n^2-n;对于commit阶段,每个节点如果达到prepared状态后,都需要向其它节点广播commit消息,所以总的通信次数也为n(n-1),即n2-n。所以总通信次数为(n-1)+(n2-n)+(n2-n),即2n2-n-1,因此pbft算法复杂度为O(n^2)。

流程的对比上,对于leader选举这块,raft算法本质是谁快谁当选,而pbft算法是按编号依次轮流做主节点。对于共识过程和重选leader机制这块,为了更形象的描述这两个算法,接下来会把raft和pbft的共识过程比喻成一个团队是如何执行命令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去理解raft算法和pbft的区别。

一个团队一定会有一个老大和普通成员。对于raft算法,共识过程就是:只要老大还没挂,老大说什么,我们(团队普通成员)就做什么,坚决执行。那什么时候重新老大呢?只有当老大挂了才重选老大,不然生是老大的人,死是老大的鬼。

对于pbft算法,共识过程就是:老大向我发送命令时,当我认为老大的命令是有问题时,我会拒绝执行。就算我认为老大的命令是对的,我还会问下团队的其它成员老大的命令是否是对的,只有大多数人(2f+1)都认为老大的命令是对的时候,我才会去执行命令。那什么时候重选老大呢?老大挂了当然要重选,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大不称职或者有问题时,我们也会重新选择老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RAFT与PB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