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禅院修行之旅

图片发自App


平阔颀长的硬木台案上,一件件用各种书体眷写的经文被依次展开。郁卿没想到自己的两幅小楷《心经》被装裱得如此精致。

其中一幅用砂金宣纸和朱墨写录,在深蓝色的绢绫衬托下,显出浓重的庄严与复古感。

这里是位于广东翁源县的东华禅院,2018年的最后一天,当地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大地被笼罩在冰冷的雾气中,寒意直刺骨髓。


图片发自App

在场的禅院艺术顾问老李向高僧敬安介绍,郁卿写的这种书体取法魏晋时期抄经小楷,它的原作遗迹大部分保存在敦煌出土的经文残片中。

字形一般不超常人拇指甲盖大小,每字右下角最后一笔都有下坠的提顿笔画,那微小的提锋与接续的文字形成一种意欲丝连。

身披僧袍的敬安师傅对该幅作品评价很高。这次佛教文化书法展中,郁卿获得一等奖,并且同意无偿将作品捐赠给禅院交流中心,作为公益宣传品。

藉此新年之际,受该中心邀请,郁卿随书法家协会同仁前来这陌生的宗教圣地出席相关交赠仪式。

郁卿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研习书法多年,发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许多书法名碑法帖都与佛教有关。

从公元初期东汉开始,来自西方(指古印度及西域古国)的高僧相继踏足汉文化疆土传播佛教。

眷写在羊皮、竹木甚至莎草纸上的梵语经书被外来的高僧口译传诵,其中最著名的有安息国的太子安世高,大月氏人支娄迦谶 。

“史料记载《心经》的最初译本来自西域高僧支谶(支娄迦谶的简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抄经兴起,寺庙禅院中有众多经生每日为抄写经文而忙碌。”敬安和尚对大家讲。

传教祖师带着胡腔语调,将异域教意口译成汉语,盘坐在他面前的经生操着娴熟的书写技艺,飞速在手卷宣纸上记载经文。

当时人类尚未发明印刷术,一切复制文件都是靠人工手录,尽管每人的手写习惯不同,但无形中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标准,从而达到统一的审美观。

在参选作品中,郁卿作品采用的魏晋小楷书体更接近《心经》最初的原生态模样。

大家听了敬安的解说,个个点头赞同。

郁卿很庆幸,几年前在晓红老师的推荐和指导下,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经文书写方式。

来自古都西安的美女书法博士——马晓红老师,对这种高古的文字渊源颇有研究。

晚餐在禅院庞大的斋堂中免费享用。虽然都是些素菜和主食,但做得精细、富有营养,有前来修行的义工免费服务。

该禅院依山而建,庙堂连绵,并非普通的旅游景点。一般从山下前来敬拜的都是修行的信徒,院内吃住免费,长时间修行者要做义工。

敬安长老派素云照顾郁卿等两位女书法家。身着灰白修装的素云看上去就是个知性女子。

她退休前曾在银行工作,近两年每到冬季便来南方禅院学习、修行。

她平日除了诵经、抄经外,主要在斋堂做义工,据说客人们吃饭的碗他们至少要刷八遍方觉干净。

素云引领郁卿二人来到文化中心对面的山房。走过一条阴森廊道,进到一间有八张床铺的卧室。

郁卿一摸那冰凉梆硬的床板,上面只有一层纸厚的铺垫,薄薄的被子只像多穿了一层风衣,枕头简直是个布制的小砖头。

傍晚过后,屋外开始刮起冷啸寒风,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更像是冰窖一般。

素云看到郁卿她们一脸疑惑,马上解释道:两位老师莫担心,我给你们取多两床被子,等会儿到楼上普通客房休息,那里有暖空调。

素云告诉她俩,这里是一般修行者和义工住的地方。

“你平时也住这种房间吗?”郁卿问。

“是的,住这里才能专心修业。有时来修行的人多时床位紧张,不得不占用部分有空调房间,居士们宁肯打地铺都不愿上楼”

素云的回答让郁卿二人万万没有想到。

经过一天的舟车劳累,郁卿两人在温暖的客房里昏昏欲睡。

没过多久,只听耳边传来沉沉的钟声,在山谷间飘游回荡。

郁卿透过窗帘的缝隙看到,自己所住的楼下几层,以及周边几处山房里,默默地涌出一队队修行者。

他们都身着与素云相同的袍褂,灰白色的人潮有序而无声,夜幕中朝灯光璀璨的大殿前行。


图片发自App

当修行者们将手中的灯火点亮,密集而安静地排列到殿堂前厅时,新年的钟声顿时鸣响,2019年跃入眼帘。


图片发自App

注:以上图片来自孙郁梅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华禅院修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