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呢?《康熙字典》云:德者,福也。意思是说,德就是人的福份。那么,一个人德大,其福份就大;一个人德小,其福份就小;一个人没德,就没有福份;一个人积德,就在增加福份;一个人损德,就在减少福份。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六个公式:
德=福
大德=大福
小德=小福
无德=无福
积德=积福
损德=损福
我们过年的时候,都喜欢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那么什么是福呢?中国人常讲“五福临门”,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春联、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上。
“五福临门”的说法最早来自《尚书·洪范》,书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寿——即命不夭折且寿命绵长;
富——即钱财富足且地位尊贵;
康宁——即身心健康且安宁无患;
攸好德——即心地仁慈且行善积德;
考终命——即尽享天年且寿终正寝。
一个人要凑齐这五福是很难的,事实上——有些人虽长寿,但不富贵;有些人虽富贵,但不长寿;有些人虽长寿且富贵,但不健康;有些人虽健康,但不长寿且富贵。总之,要做到“五福临门”绝非易事,这需要相当大的德才行的,所以历史上真正五福俱全的人不多。
我们举个例子,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一个五福具全的人,他被誉为“五福老人”。
寿——郭子仪活到85岁,在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的唐朝绝对是了不得的长寿老人,在出生入死的名将行列中更是凤毛麟角;
富——郭子仪一生大富大贵,权倾天下,在中书令的职位上待了24年,被皇帝尊为“尚父”;
康宁——郭子仪一生功高盖世,更难得的是几乎没有受到什么致命的猜疑与杀生之祸,即使有谗言肆虐,他也能化险为夷、云淡风轻。
攸好德——郭子仪德行超拔,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于一身,被誉为“大雅君子”和“社稷纯臣”。
考终命——郭子仪一生多子多孙,兴旺安康,七子八婿围绕膝下,尽享天伦之乐,最后寿终正寝。
郭子仪死后,人们把他的画像悬挂在中堂,称《天官赐福图》,以祈全福全寿,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承传千年的福文化。
郭子仪的大福来自于他的大德,正如孔子所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之人,必定会得到很高的地位,得到很大的财富,得到很好的名誉,得到很长的寿命。郭子仪正是如此。
与福相对的就是祸,《尚书·洪范》将祸分为六种,名曰“六极”,意即六种极为严重的灾祸,分别是:一曰凶、短、折 ,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凶短折——即凶死、短寿、夭折;
疾——即身患疾病;
忧——即心怀忧愁;
贫——即贫贱交困;
恶——即恶而无善;
弱——即弱不经风。
那么,人的福从何来?祸从何来?唐朝药王孙思邈在《福寿论》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千字文》亦曰:“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古人的答案甚分明:福是从行善积德而来,祸是从作恶损德而来。
换句话说,人心善就会行善,行善就会积德,积了德就会有福分,如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等等;人心恶就会作恶,作恶就会损德,损了德就会有灾祸,如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等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因果链条,即:
正向因果链条:心善→行善→积德→积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负向因果链条:心恶→作恶→损德→积祸→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从这两个因果链条,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福祸的根源在于人心的善恶,
所以古人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既然人的祸福与命运都是自己造成的,那么我们无须算命看运,只须重德行善即可。正如《增广贤文》所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德经》云:“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天地人及万事万物必须尊道贵德,因为尊道贵德则昌,离道失德则亡。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还适用于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以至于天下万物。换言之,
一人尊道贵德,一人有福(表现为心地善良、身体健康、命运顺遂等方面);
一家尊道贵德,一家有福(表现为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子女优秀等方面);
一企尊道贵德,一企有福(表现为经营理念正确、上下同心协力、经济效益良好等方面);
一国尊道贵德,一国有福(表现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方面)。
反过来,个人、家庭、企业、国家若离道失德,就会出现灾祸。
古代圣贤深谙道德真谛,所以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将道德置于首位。《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身(修养道德)作为根本。真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局面,太平盛世就会出现。
咱们且不论治国、平天下,单说齐家,就涉及到教育子女的问题。古代明智的父母都明白道德才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无不将孩子的德育放在首位。你看——
曾子杀猪,教子以诚信;
陶母退鱼,教子以廉洁;
寇母遗画,教子以节俭;
孟母断织,教子以勤勉;
岳母刺字,教子以精忠报国;
陈父见财,教子以拾金不昧;
刘备临终,教子以为善去恶;
孔明作书,教子以修身养德。
诚信、廉洁、节俭、勤勉、精忠报国、拾金不昧、为善去恶、修身养德,哪个不是道德?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诚哉斯言!对比当下许多父母,不将道德摆在首位,却将分数成绩、知识技能摆在首位,这是本末倒置啊。教育丢失了灵魂,必定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而幸福从哪里来?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幸福从人的德中来。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幸福,要做到两点:一则要自身尊道贵德,二则要教孩子尊道贵德,这样就能保住孩子的福分,孩子有了福分,何愁没有好前程?若父母自身离道失德,又教孩子离道失德,孩子没有道德约束,干了很多损德、损福之事,就会招来种种灾祸,岂能得到好命运?
总而言之,教育的灵魂在道德,把握住了道德,就把握住了教育的关键。(待续)
下一篇:懂得教育的“灵魂”,教子更易成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