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家的茅盾文学奖《穆斯林的葬礼》

这本书的名字可以使人产生的联想和书的内容相差很大。穆斯林的葬礼很容易激起人的一些奇妙的感受,比如,对穆斯林为代表的清真教的推崇的善和严肃宽厚的生死观。但是内容却反映了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家族的爱恨情仇,命运沉浮,带有史诗性。还涉及到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的玉文化,文中标题全都是以玉为题,很有艺术性。全书也是以一个玉为线索开始命运浮沉,玉代表了钱财、主角的一生爱好,也代表了很深的穆斯林文化。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三,那时候看的主要是情节,对韩母的心机、对韩新月命运的悲惨有着很深的感触。现在回头看,也确实感到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本书感到极深的失望。它是一部好小说,但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让很多人觉得质疑。

但从内容上看,大时代,五四,抗战,那个时代的大学、高考,还有那个时代一家子的为了生计奔波,再加上霍达很平实的语言,可能使人觉得平庸和琐碎。比起《平凡的世界》,路遥的文笔则更加引人思考。他笔下的文革,人物命运读起来不会那么“直”,霍达会在人物对话中直接提到入党身份考察的背景,会在言语中发泄一些对政治,对一些荒诞现实的揭露。更有甚者,书中会直接介绍一些清真文化,普及性的玉的历史文化,还有关于日军的侵华介绍。这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吧,她笔下的韩子奇性格软弱,最后还陷入了与小姨子梁冰玉的情感纠纷之中。


文中引用文学作品。简爱,莎士比亚,鲁迅等,楚雁潮和韩新月也有着共同的译著爱好,正是因为这种对于英语的爱好,对于共同事业的向往,他们才有了小段绚丽的情感历程。这同样不也是孙少平和田晓霞惹人向往之处吗?然而结局还是同样的凄美。

不得不然到《雷雨》,其中涉及到的因出轨导致的家庭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个时代这样的文学作品很多,归其原因,和民国时期人们解放的思想和封建思想之间的斗争有很大关系。在面对价值观崩溃和巨变的时代大潮之下很多人会迷失自我,在更进一步还是退一步上出现了犹豫心理。所以出现了爱情出轨的悲剧,回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娜拉走又怎样的问题。时代的悲剧造就了书中情节的悲剧,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难以想象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穆斯林的葬礼》,就可以跳脱出那几个人的爱恨纠葛,从而以一种各加宏大的视角看待那个时代,也许也能给韩母、韩父更多的宽容。


韩新月之死。与韩母的传统穆斯林观念、家族观念、她室友的庸俗不堪,但也和她自己的一点争强好胜之心分不开。在韩母的策划下,木讷的韩天星抛弃了容氏,和陈淑彦在一起,如此种种,虽然人心丑恶,但是换位思考,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考虑,其实还有情可原。综合来看,这本书虽然文笔没有太深刻,情节也颇入俗套,但是很真实。理想总是完美无瑕但是遥不可及,回观穆斯林的葬礼才可能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这本书反应了进步思潮,爱情纠纷也着实引发思考,虽然不像其它经典那样让人回味无穷,想拿起多看几遍,但是对于穆斯林,对于玉,对于几人的命运反思,足以使它成为一本了解中国文学,充实阅读的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性作家的茅盾文学奖《穆斯林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