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所好之”礼”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在那个时期,孔子作为儒家的先师,开始恢复礼乐,但是那时却有很多人说礼乐只是表面的,一个形式化的,虚张声势的东西,见一个面还要有那么复杂的礼仪,太麻烦了。但是孔子却不以为然,因为孔子知道,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所推行的礼乐,他们只看到了外在的东西,并没有看到礼乐背后是什么。

在论语中有一段是这么说,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意思就是说,孔子每次入朱公的庙的时候,都会问一下都该干什么?别人看见了就会说,你不是知道理吗?为什么还要问呢?孔子便说,是礼呀。在李崩月坏的时代,有很多人都是不懂礼不知礼的,所以孔子就会故意这样去拷问他们,看他们是否还保有鲁国本身的礼。其实这时是孔子三十而立的阶段,因为这时的孔子是懂礼知礼的,同时内心也是有礼的。

后来有一次,孔子便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当时鲁国有一个掌权的大夫叫做是季氏,而在古代的时候,八佾都是给皇帝所用的,可是一个大夫竟然要可以用皇帝所用的舞女,孔子便说,如果这都可以忍,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忍的呢?所以当时的情景是,大夫僭公室,陪臣执国政。意思就是大夫管理皇帝所管的事情,然后大夫的家臣取代了大夫的位置掌管国政。而读完这一则以后,其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孔子,可是,其实还能看出一个孔子,可以看出孔子正在着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因为鲁国的祖先是周公,所以他们重视有礼的形式,但是却把礼的内在忘了,礼的内在就是仁心,如果儒家没有了仁心,那么就成为了法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礼失人,则为法。而孔子就是为这所着急,孔子看出了你是在于内在的心,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形式。

后来孔子的学生子夏问说,巧笑倾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其实孔子在这一则是意思是说在一幅画中,一有一个非常笑起来非常好看,非常自然的女子,素是淡雅的意思,也就是说,他这样自然的面貌也就很美,这是自然的美 ,子夏就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只有画完主体以后,才会加高光加淡雅的东西。子夏就问。难道礼也跟这个一样吗?孔子就说启发我的是子夏呀,我已经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其实这一次的意思是比较绕的,其实我们在古代画东西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素色的东西为底子才能画,如果没有颜色淡雅一点的底子画,那么画出来的画自然也不好看,也不会美。其实这也就是孔子所想表达的,孔子把画比喻成礼,而仁就是这一个诗经里的是素。因为礼是华美的是华丽的,它是有形式铺张非常大的,它需要很大的开销,但是如果这个礼只有像诗中所说的华美的图案,或者只有华美的外貌,只有华美的形式,而没有仁为本质,失去了内心,失去了根本,没有仁心作为底子。那么这个图案就是丑陋的,这就等于一幅华美的画,在粪土之墙上,自然也不会觉得它好看。所以华美的礼是需要仁为根本的,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这就是孔子所悟出的礼,你不仅仅只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礼背后的仁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夫子所好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