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源——《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一次授课笔记

文/涅阳三水

昨天晚上,开始了新网师的第一次学习,虽然说也是预习了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的课,我还感觉着自己学习的蛮不错,有一定的收获。

可是,在听了郝老师的授课之后,我才发觉自己的学习是那么不深入,那么不彻底,那么不合格。

用了一天的时间,反反复复在看郝老师的讲课记录,我以为在表征这个问题上,我理解的有些偏差。

那么对于这个表征问题,究竟该怎样理解才算到位的呢?

2

表征,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应和存在方式。

能不能说,表征就是知识的外在样式呢?

在知识的外在,那种信息记载或者表达的方式,能够把某些实体或者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以及能够说明这个系统如何行使运用的若干规则。

这么说来,表征就有不同的方式,它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词语的或者要领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表征是可以指某种东西的符号或者信息?

比如说,我们要计算物体的面积,那么当面积这个词不存在的时候,S出现了,那么这个S就代表着面积这一事物。

这样想来的话,那表征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一方面反映着客观的事物代表着客观的事物,另一方面又是我们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3

郝老师的课中,讲述到表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信息在大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就是表征,郝老师给我们说了鸟,麻雀,鸽子,鹦鹉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都不相同,所以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就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这样看起来,表征就可以分为很多类型,认知方面的,图像方面的,程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

认知方面的表征,是一种对环境经验的心理反映,要表现在顺序,方向,距离乃至时间关系等等。

图像方面的,就是说我们在想象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某个东西时,我们在心中似乎就会出现相关的图像,这种图像就是我们心中的形象也可以叫做心像,是心理表征的一部分。

程式表征,就是我们人类对各种世界性的知识——那种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之后,二维认知存储在心中,这种表征也可以叫做前认知。

语言表征可以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形式表征包括视觉和听觉,这些方面的知觉基础;语义表征则是形式所代表的认知内容,包括概念,定理,命题。

4

我们再回到郝老师的课堂上,表征这一心理命题,郝老师提出了若干问题。

在这些问题当中,我对其中两个问题印象最深,一个问题是马虎现象如何形成?另一个问题是偏科如何形成?

我们都知道,马虎是由于不认真,不是不会,而是会了却做不对。

郝老师告诉我们,马虎的真正原因是,表征出了问题。马虎的孩子往往是异中见同,缺乏同中见异的能力。

在疫情期间,我一直陪着孩子进行网络学习。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我只能说,的确是孩子的表征出了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语文上,一个生字写了三遍,三遍中有一个是错的。我反复让他看,让他找出不一样的地方。一连折腾了好多遍,孩子都不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同点。

一直到听了郝老师的讲座,我才明白这个问题,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孩子不是按照书本上来抄写的,而是通过他自己大脑中的表征来写的。

这个现象如何来改变呢?

5

还有偏科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老师参与了讨论。但是郝老师说,大家的思考大部分脱离了讨论的主题。

郝老师说,他提出来的是表征,是前概念。我们大家说的是常识的判断。

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对表征这一概念缺乏一定的认知,所以没办法达到一致的认可度。

有一位方老师发表的言论相当准确,他说优势学科是因为建立了正确、高效的心理表征。

这种反差的现象,是因为早期知识准备的数量、质量相对缺乏,所以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头脑中的表征,和老师所讲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才导致了听不懂。

这种现象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的灌输,什么女孩子学不好理科,女孩子学习都是死记硬背的。这样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强化了自己不能学好薄弱科目的认识,最终对这些科目产生了对立的情绪,导致提取知识越来越困难。

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郝老师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或者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一定要关注孩子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培养。

合起来说,这两种问题,都是因为前认知或者前概念的不到位。

因为只有丰富的感性知识,才能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前认知的具体形象。

6

前认知,或者前概念如此重要,我们老师该怎么做呢?

对于此,郝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前认知的表征:

第一,帮助学生对新的概念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

对于这一个要点,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呢?

每当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感知。

用在语文学科上,是不是就是说我们遇到的每一个词语,要努力的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多层义性,不是仅仅只有课本中出现的那一个词义,或者仅仅是那一个语言环境的使用?

这样的话,在离开这篇文章之后,这里的词语在其他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孩子就会做出更好的区分和使用了。

第二,帮助学生对问题情景信息进行正确的表征。

问题情景的信息,一般都是描述性的语言。这些语言将如何转化为学科语言呢?这是理解的关键。

比如说孩子第一次学习“家”这个词语,我们就要努力的让学生明白,家是一个集体性的词语,彼此之间有爱有温暖,有空间才叫家。

对这个“家”,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表征,仅仅是从这个字本身的书写上来判断,要从孩子的生活环境来判断,两者结合的过程,就是对“家”这个汉字表征,正确形成的促进桥梁。

7

第三,教师关注学生如何表征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表征形式,进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表征形式。

在上课之前,我还感觉着这个问题没什么难的。

上完课之后,我却有一种想哭的心态。

老师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表征形式,在我的身边,学生对信息的表征形式基本上都是背出来的,就是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时候,再去谈起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表征形式,感觉这实在是非常荒谬的一件事。

第四,在教学中,老师要敏感与学生表征的差异。

对于一个新的概念新的问题,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关注于自身是如何表征信息的,只有自己表征信息正确了,科学了,才能与学生的表征方式进行对接。

如果没有办法对接,就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表彰信息也存在着问题。

写到这里,我忽然间又想起来,一代大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所以不会教,就是我们的知识表征出现了错误,没有研究学生的表征方式,研究出学生是如何错误表征的,才能够达成一致。

8

说到底,还是做教师的能力不足,还没有清楚,我们教学的关键是——要表征出学生大脑对信息的呈现方式。

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与学生进行同步表征,才能够使师生一起的教与学达到理想的状态。

郝老师告诉我们说,把学生的知识信息进行解码,就能够达到我们师生一致的那种表征。

这么说,表征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是一个动作,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获得的信息的。

孩子学习中出现马虎,出现说谎,出现偏科,甚至于像逃课,网游这类其他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这类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批评,不是去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说,我们想到去解决孩子们表征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孩子们的表征出现错误就会迎刃而解了。

9

看看我的打卡记录,上一次打卡还是在2月18日,而今已经是3月6日,算一算已有17日了。

书通读了一遍,如今结合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很多问题。

今儿对表征这一术语的整理,使我又一次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知道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慢慢地调整自己,力求让自己的各种认知的表征精准些;同时,也对孩子们身上出现的各种表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研究,最终,使得自己和学生的表征能够统一到一个水平线上。

相比较于新网师里那些优秀的学员来说,我不够勤奋,也不够刻苦,也还贪的事儿比较多,并且脑瓜子还不够灵光。

但是,我一直在路上,我相信,最终我会抵达我理想的那个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源——《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一次授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