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妍
《精进》的作者采铜,公认的“知乎精神”代表之一,自2011年加入知乎以来,共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和115293次感谢。高赞高感谢,不仅是读者对他的认可,更是作者本人的洞见和思维系统的体现。
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惊叹作者引经据典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沉淀和积累,是不可能随手拈来。本书分7个章节对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7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剖析了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提炼出了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看完这本书,彻底更新了我的思维系统。先分享两点:
一、根据“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评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收益值: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感情层面,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
收益半衰期: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影响持续就长。
根据这两个角度,我们生活中的事可分为4类:
1、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学习一种思维技巧,找到真爱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玩一下午游戏,买一件流行的衣服。
3、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练一小时书法,读经典著作一个章节。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漫无目的刷微博,用社交软件八卦。
经过盘点,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做的最多的事情是2、4(短半衰期事件),而这类事情对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想进步,想成长,那就尽量多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我们还需要适当娱乐和即兴的满足。
二、A和B中间的第三种选择: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
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思维惯性。即我们的大脑会出现很多“隐含假设”,从而限制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其中有4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
认为人生是一场漫长比赛,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获胜者很少。这样的人容易陷入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中。因此不敢尝试,不敢试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体现。
2、低关联假设。
认为人生各种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某种特长,但是长大后因为从事别的领域的工作就再也没用过。要知道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没有看到它的意义,但是很多年后可能就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比如小时候学过画画的人,不会想到绘画基础可以帮助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
3、僵固型心智。
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智商平平,遇到挫折自怨自艾,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认为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4、零和博弈。
在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不是“我的方法”就是“你的方法”,很少想到第三种“我们的方法”,即双赢方案。
针对以上隐含假设,作者在书中提出了3钟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不止一个,当想同时实现多个人生目标时,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那是因为我们追求人生目标时,常常运用的串行模式或者并行模式。
串行模式让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了A之后才能实现B,比如先赚够钱再做慈善。并行模式很好理解了,就是同时追求目标A和B,两种模式都暗含了实现目标的迫切心理。
而“目标悬置”就是可以把目标A放一放,先追求B。等时机成熟时,再追求A。如:你可以设定一年时间,10个月全身心工作,剩下2个月发展自己的爱好。或者周期再长一点,工作两三年专门工作赚钱,然后辞职空出一年做自己喜欢的事,之后再工作。虽然方法很大胆,但也不失为一个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2、能力嫁接。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将各个学科分解开来学习,慢慢形成了分解型思维,这种分解型思维有时确实能解决问题,但同时也会限制我们的思考和眼界。比如,我们认为的工作和爱好之间的对立,往往是因为我们没发现两者的联系。书里举了美国的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罗伯特.朗的故事,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去了NASA工作,但是工作了几年他突然辞职,投入到了他从小就热爱的折纸艺术中,最后成为了一位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这个例子里,罗伯特.朗把他的数学能力“嫁接”到了折纸这一领域。可见,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可能你一时没有发现,但是只要你试着寻找施展你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也许会找到人生的另一个出口。
3、特性改造。
很多人认为工作是工作,爱好是爱好,工作是个苦差事,爱好就是娱乐消遣。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容易造成我们生活的割裂。当换一个角度,让工作变得活泼,爱好不单是消遣也具有工作的严肃成分,这就是特性改造。
当我们在自己的世界待久了,就真的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所知道的就是整个世界。而阅读可以改变这样单一狭隘的想法。
当思维不断更新,认知不断提升后,再看世界时,思考问题很更有深度,眼界会更宽广,心态也会更平和。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慧妍,一个专注育儿、理财和个人提升的80后宝妈!如果你想找一个积极向上,爱学习爱阅读的人一起组团打怪,那我们就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