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延伸思考,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台对你灌输各种信息和规训的机器。它们不断地通过种种方式告诉你:
你应该怎么样,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符合什么样的社会规范。
因为整个社会需要的是安稳,而不是异类。
所以,它会想办法把你安排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告诉你: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应该去做对应的事情。挣钱,成家,买房,生子,培养下一代……
它会给你树立一个个小目标,让你盯着它们,去冲刺、攻克,然后奔向下一个小目标。直到你跑到终点,你的人生也到了终点。
而如何实现这些小目标呢?这就需要你努力工作,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加班……于是,诞生了 996、007……
为了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更无需费脑一些,又诞生了信息激励、娱乐激励和圈层激励。
1.信息激励为你提供动力,让你始终奔走在「不努力,就被人抛下」的焦虑中;
2.娱乐激励为你提供休憩,让你沉浸在「有人在为我服务」的快感中,沉浸在举手之劳的「反馈罐头」里;
3.圈层激励为你提供方向,告诉你: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就必须打上什么样的标签,消费什么样的产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些现象好吗?适合吗?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
但这个答案是由谁来评判的呢?只能是由你自己。
不要把外界对我们的这些灌输和规训,错误地当成自己内心的方向。我们要做什么,想要什么,应该是由我们自己来定义的。
不妨把它们当作一种建议,一种选择,一种可能性。是否采纳,是否按照外界的指引去走,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当将一切外部的信息仅当做一个「建议」时,你会发现,只有你自己,才拥有按下这颗按钮的权利。别人没有,谁也没有。
「理论部分转编于,认知思维专家—Lachel的《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给了我很多启发。」
补充:
不得不提及到我自己对生活态度上的认知。
在当今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当家长们还在整天忙于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加课,处心积虑地在为孩子求学的这条道路上煞费苦心时,我宁愿停下跟风的脚步,多去考虑考虑当下孩子的未来。
据了解,全国1000万考生中,能考到一本的还不到考生人数的1/5,更何况985、211这样的重点高等院校,其招生人数更是凤毛麟角。
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告诉我们,若咱的孩子不是龙中之龙、凤中之凤的话,就别整天想着跟那些天生优秀的基因和社会上经济基础相当雄厚的家庭争夺资源了。
因为您的努力永远比不上人家的钱好说话。若不信,大学毕业即见分晓。
若是还抱着原有了思想,想要勇闯学习这条独木桥的话。那么,在未来社会形势的驱动下,势必会再涌现出一批巨婴群体来影响未来的生活。
到那时,海归、硕士今后靠自己不能自足的人更是越发多见,高分低能不在少数。
敢问我们的父母,您真的甘心情愿让我们的下一代啃老一辈子?
不如咱们逆向思维,多教会孩子一些生活能力,和培养一些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后好凭借自己真本事,开心务实、不气不馁的生活下去。
懂得知足是关键,好高骛远不可取。
千万别再给孩子制造一些假象,把大把大把辛苦攒下来的银两,往华而不实的地方去砸了。
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压力,让其明白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想要的东西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家长现在所能够提供给你的,只是日常所必须品,与生活学习无关的,一定是要通过自己今后的能力去获取。
法律上也没有规定,家长有义务必须提供给孩子超出家长能力范围之外,或是与抚养的孩子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关联不大的任何一样物品。
「供给每天的三明治可以,保证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觉睡好,衣穿暖,少生病,吃好饭。
需要时,给予一定的关怀与爱护,至于想要每天吃山珍海味,吃鲍鱼、龙虾、比着穿名牌儿,那今后还是要靠自己。
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让孩子早些明白才好。以上是我个人之见,求同存异,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