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我的一门必修课

前文说到了,迪士尼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并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如果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所谓创造力也会因此而生。

案例

讲个故事,武老师写这个专栏时,流程是这样的:每周二他会召集他广州的得到小组开例会,讲述他要写的主题,他的想法和他想到的故事,再听听大家的反馈。

得到小组有两位心理咨询师和两位专业助手。并且他们只定主题,讨论的时候,大家天马行空,说什么都可以,他更需要的是大家开阔他的思路,而不是从他们那里寻找素材。

他要讲的故事发生在上周二,当他们的例会准时在上午10点开始后,他本来想开个头儿,没想到一开始讲,就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讲了20分钟左右才停,他讲的投入,大家也听得入迷。

讲完后他不禁感慨说:虽然你们什么都没说,但只要有你们在,我的创造力就出来了,刚讲的那些内容,他此前真没想到,但讲着讲着就冒了出来。

他们纷纷开玩笑说,他们是他的专业听众,并且在这个讨论会上,他们自己也常有类似的体验,他觉得这种体验的关键是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这句话前面说过,它还可以延伸为: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意思是,当你稳定地在这里,你稳定地会看到我,回应我的感受和想法,那我的感受和想法之水流,就有信心一直持续地流动着。

相反,如果你不能稳定地存在,我的感受和想法之水流会变得断断续续。我的内在世界的流动的持续性,和外部世界的你的存在的稳定性,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所以绝大多数情形下,我们会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者,他们都至少有一个关键的听众,也就是所谓的知音。例如,弗洛伊德有一个挚友弗里斯,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先写信给这位挚友看。

为什么回应如此重要?而且还需要一个听者稳定地存在?

武老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得到小组的咨询师黄玉玲老师讲述了她的咨询故事。她想到一位来访者,有一段时间没来,而重新来了以后对黄玉玲老师说,你的头发变长了。

对此,黄玉玲老师的理解是这位来访者想确认,坐在他面前的还是以前的那个黄老师。

做长程咨询的咨询师们都会看到这种问题,随着咨询的进展,来访者们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求——你要稳定地在。那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来访者,对这一点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的理解我们前面讲了,当你稳定地在时,我的内在感觉和想法之水流才可以持续流动。但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为什么我的内在水流地流动需要一个外在客体的稳定存在呢?

因为内在的水流,作为深刻的存在,它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毁灭力的源泉,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都会担心生命力水流的流动,会带来对外部世界的摧毁。

当外部世界很不稳定时,例如外在客体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甚至长时间不在时,我们会觉得这是我们的生命力流动所导致的,我的生命力流动时创造了毁灭。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害怕,而去切断生命力的流动。相反,如果外在客体一直稳定地在,那我们就会得到一种确信:我生命力的流动没有带来毁灭和破坏,所以我的生命力是可以流动的。

再分享一个故事,那是16年9月30号,武老师和他的分析师做视频咨询。突然间,他看到他在视频小窗口里的脸,真是丑陋。

用丑陋这个词形容都不对,得用英文ugly形容才能表达出那份感觉。他对他的分析师讲了他对自己的这种厌恶,他给他做了解释。

这个解释没有击中他,他反驳了回去。在反驳回去的一刹那,他突然进入到了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简直可以打99分,并且在放松状态下,他的视觉、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此以后,他和他的分析师做咨询时,常常会陷入这种极度放松的状态。这一次的放松是怎样发生的?

他的理解是,他和他的咨询正好进行了两年时间了。头脑上,他知道他一直稳定地在,他们先是一周咨询一次,后来变成一周两次,非常稳定。

但他的身体和潜意识,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真正的稳定感,才能确信他的确一直都在。

当这种稳定感形成后,他就可以在他面前放下自己的头脑了,也就是自我1了,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存在和他整个人,就是他的保护,是他可以近乎绝对信赖的对象。

在这种稳定感形成前,他一直都有赖于他的自我1的保护,他自然就很难放松了。再讲一位来访者的故事。

这位来访者是一位严重的宅女,从她记事起,她都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她感觉自己即便在睡眠中,头脑都在高速运转,所以休息不好,她为此非常苦恼。

他们也是经过漫长的咨询,突然一天,她的睡眠有了很大改善,她发现自己可以连续沉睡6个小时了,而睡眠也有了比较好的休息功能。

这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理解是通过漫长的咨询,她终于对他的持续存在,有了一种确定感,并且可以在他们的关系中,将她的爱恨情仇各种动力开始展现出来。

而他没有被她毁灭,甚至都丝毫没有被她伤害,反而会因此和她构建出更有质量的关系,然后她第一次对人已产生了一定的依恋。

依恋产生前,她的自我1,或者说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就是她的“头脑妈妈”在照顾着她的自我2,也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

她的自我1,永远不能松懈,因为担心一松懈,自我2就会失控,伤害别人并被别人报复。自我1崩得如此紧张,以至于根本不能有好睡眠。

依恋产生后,她的自我1终于可以放松了,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把她交付给他,好的睡眠由此而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要,因为只有当臣服发生,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再讲一个故事

一位富二代成功地接了父亲的班,掌握了公司大权,也接连做了一些漂亮之极的事情。

他本来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这些漂亮的事情,按说会带给他巨大的喜悦,但现在不知道怎么了,他再也享受不到这份愉悦,他只感觉到太累了。

并且以往是工作狂的他,变得特别爱回家,开始拒绝各种应酬了。

他们探讨他的这些变化时,发现这份累实在是太厉害了,武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他则根本就无力讲这些事情,于是干脆变成他躺下来,在咨询室里好好睡了一觉。

咨询最后10分钟,他叫醒他,和他探讨这份累,他分析说:以前你没有彻底掌权前,你背后有父母支撑,你可以任性,可以自恋,可以享受自恋满足得到的喜悦,那都建立在父母提供的空间,比你自己的空间要大这一点上。

可是现在,你彻底掌权了,你的全能自恋得到了巨大满足,但你是你所在空间的绝对老大,你要为这一切负责,你就不能轻易放松了,相反你感觉到这是你所不能承受的重担,你很累。

所以,你要常常回到家里,在老婆孩子面前卸下你所有的武装,这是在对老婆孩子表达你的依恋,表达你的臣服。

在咨询室也是一样的,你可以在这安然入睡,因为你确信我可以支持你,这时候你也是在对我表达依恋和臣服。

对武老师所说的这些话,他非常认同。

容器和被容之物,是一对深刻的矛盾。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之物,也就是生命力的流动上,但被容之物敢酣畅流动时,都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

虽然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大的空间,但我们同时也需要仿佛有一个更大的存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托着我们。

这时我们就可以,放下自己自我1的头脑层面的保护,就让生命力酣畅流动就好。

从这一点来讲,如果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希望个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可以依恋的安全空间。

所谓信仰,就是寻找一个神的更大存在,好把自己彻底交出去,同时让自己的生命力酣畅流动。

总结

1.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我内在世界流动的持续性,和外部世界的你存在的稳定性,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2.我的内在水流的流动,需要一个外在客体的稳定存在。因为内在的水流,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毁灭力的源泉,我们会担心生命力水流的流动,会带来对外部世界的摧毁。

3.依恋和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求,只有当臣服发生,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4.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之物,也就是生命力的流动上,被容之物敢酣畅流动时,都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如果希望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可以依恋的安全空间。

思考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我内在世界流动的持续性,和外部世界的你存在的稳定性,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突然想起了昨天的那首诗:你是我眼神中的疑惑,你是我眼神中的灵光,你是万事万物,但我却像想家一样想你。

让我想到几年前,家里一个亲戚说,她读书了,读的是神学院。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用?神学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能找到工作吗?

但现在想想,她是把自己交给一个更大的存在,对方稳定存在着。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信仰就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焦虑,那就是给生命找到意义。

学习依恋,学习爱,这是我想学会并有所成就的一门课程。因为我一直自恋,一直孤独,一直感觉自己像一缕孤零零漂在这个世界上的幽魂。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依恋——我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