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的“核心素养”,谈我的教育教学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是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的。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注重人的教育主要受西方哲学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界普遍接受教育的一种哲学。也有学者认为,人的教育就是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就基础教育而言,人的教育需要落实到所有课程上去。简而言之,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思想”并非简单指思想品德之思想,更指特定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思想或思维方法。以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课程为例,如果不把数学课程与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性发展,以及人的信仰和态度生成联系起来,数学课程就不可能走向人的课堂。

      历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注重“双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激增,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足以构成学生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的基础,因为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老化、过时或得到新的发展,“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本领或方法,简称“基本发展”;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来说,重要的还有“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如此以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新“四基”,共同构成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言,“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与价值观”被认为是基础中更为重要的部分。            为此,我认为,学科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首先,学科思维具有较高层次的抽象性。其次,学科思维的获得过程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系统而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才能获得。学科思维所要求的学习形式与过程,需要依赖于体验性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通过体验和抽象概括而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品质,既不停留在“双基”层的掌握上,也不止步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的层面上。再次,学科思维还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并不直接表现在对劳动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奠基,也不完全在于为学生理解和融入社会传递必要的文化认同、社会意识、国家观念等基础知识,而是体现在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养成的对社会的洞察能力上。为此,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能力基础,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可是面对眼前我们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真是令人头疼,要我说,中国的教育传统的不能再传统了。时至今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依然用“失败”两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口号喊得很响:废除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可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年一度的严厉高考制度下,还有什么素质可言?高考,一纸分数断送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光明前程?(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可后来不照样成为一名伟人吗?)如今中国一直都说缺人才,可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塑造出来的人才又有几个?难道高学历就能算人才的标志吗?人才没培养出来,培养出了一大堆的学会享受的学生。难道这不叫教育的“失败”吗?如今,学校不顾一切地追求升学率,那些怪才和个性人才都成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牺牲品,学生的分数才是学校对外炫耀的唯一资本。分数基本上可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了。当今中国教育严重偏离了教育方针,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争取名列前茅的位次,不惜一切地去抢占学生们的体、音、美课堂,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还有创造性,更扼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精神。

        为此,我想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教育,也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特长,才能全面发展人才。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学生的“核心素养”,谈我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