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

想到去读王阳明,并非出于然偶。之前看读曾国藩,就听说民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两个半完人。完人需要满足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立功,要求为国为民立下功劳;立德,要求德行高尚,不能有污点;立言,则要求能教化他人,有言论或著作传世。这个标准相当之高。

两个半完人,其中半个指的就是曾国藩。前面两个”真完人“,一个是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读曾国藩,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自然对王阳明其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最近一个多月,我利用跑步、洗漱等等碎片时间在喜马拉雅上听了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节目。

《五百年来王阳明》由南京大学郦波教授主讲,一共26集,以讲述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和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同时在事件中讲解了很多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非常适合想了解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读者。我听完感觉也是颇有收获。

心学的基础观点是“心外无物”,这早在高中历史书上就知道。不过在当时,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心外无物”理解成一种简单的唯心主义。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再加上对心学认知不足,所以先入为主地带了很多偏见。在听了这些内容之后,让我理解到“心外无物”,并不指物体的客观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而是指事物的价值,依赖于人心的感知。

王阳明和弟子讲学时,曾举例:“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花本身是无善无恶的,花儿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人的观察,看到了花的色彩、嗅到了花的香味,从而花儿才被赋予了价值。再进一步,《人类简史》告诉我们,国家、金钱、文化、公司都是虚构的想象,然而因为人们的共同认可,这些虚构的秩序竟变得牢不可破。

心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关于知行合一,大家也常说,然而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存在误区,当然我也是。大家对它的理解是:学到的知识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这种理解暗含着一个前提:“知道”与“做到”是两回事,光“知道”不行,还得与个人的实践相结合,真正能“做到”,这样才行。

其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这个意思。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说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一回事儿。那些嘴上说知道,而实际上做不到的人,其实不能算知道。而那些已经做到的人,即使嘴上不说,他已经算是知道了。

拿早睡早起为例。很多人说,”我也知道要早睡早起呀,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其实不然。按心学的观点,这些人其实并不算知道,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根本并没有意识到晚睡晚起带来的危害,总是心存侥幸心理。一但他们真正能深刻意识到晚睡晚起的危害,比如医生告诉他们,检查出你心脏不行,再熬夜就很容易猝死,他们一定能马上做到。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PS:这部分可能理解有偏差,以后理解更加深刻了再回来修正)

因为“知行合一”,所以心学的方法论强调“事上炼”,这对于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事上炼”是一种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态度。阳明先生自己就是“事上炼”的榜样,很多棘手的差事,别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或是应付应付、敷衍了事一下,而王阳明总是积极主动,不畏艰苦、不怕麻烦。所以为祸南赣几十年的山贼,别人一筹莫展,王阳明一上任,短短一年多就一扫而尽。所以宁王之乱,别人都当缩头乌龟、都在观察局势,只有阳明挺身而出,最后以弱胜强、荡平叛贼。后世的曾国藩对王阳明非常推崇,所以也是积极主动、讲究实干,最后干出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大卫艾伦风靡世界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也是把“积极主动”列为七个习惯之首。

……

阳明先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物,阳明心学也是一门让你找回自我、拥有强大内心的学问。这两天把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列入了待读列表,之后有机会要好好研读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