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立规矩,孩子的自制力才能增强

最近朋友若影和我“抱怨”,说自己家的宝宝不太守规矩。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就抢了遥控器,反复开、关电视。有的时候孩子把摆放好好的玩具扔得哪儿都是,还喜欢在家里搞“自由创作”,这让她头疼不已。虽说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孩子还是不太搭理。此时若影就疑惑了:显然不能让宝宝这样继续“任性”下去,但问题是,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种种“不守规矩“的背后,是有不少深层原因的。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但是还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对大人的规定或举动有意见,碍于表达的不完整,或者不懂得如何说明时,便会以反抗、或不听话的表现,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秩序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当我们从来没教过或引导孩子了解秩序的时候,他们就会反复“犯错”,比如我们总是告诉他们玩完了玩具要收放到固定的地方,但我们却从来没陪他们一起整理过玩具,也没有示范给他们看过,因此“玩具需要整理”这个外部秩序就从来没有真正被建立。

而秩序的建立时间,大多是在2岁到3岁,因此在立规矩之前我们得明白,我们这些养育者不是立规矩者,而是和孩子一起去体验秩序、体验对错的协助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边体验一边犯错,当经历过这个结果以后,他才能慢慢自行建立自己的秩序感。有了这份秩序,他才有规矩。

比如早上6点不起床,首先这还不是规矩,而是一个秩序。最初每天早上6点,他会被妈妈唤醒,而当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秩序,可妈妈突然不来唤醒他,甚至到了6点自己都没起来,孩子就会感觉没有秩序了;再有,孩子每天到了10点就会吃一顿水果点心,如果到了10点不给他,孩子就会吵,这就是他的秩序感。所以对很多小年纪的幼儿来说,他其实是不懂哪些事是规矩,他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他要做什么事,当球拿在手上的时候,他知道是要拍在地上的,而不是往别的地方扔的,这就是秩序,这是我们示范给他们看的。

所以在早期,“立规矩”不应该是以语言的批评或打骂来完成,而是手把手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去体验,去建立秩序。不做,没有体验,不做,没有秩序,不做,没有规矩,不做,孩子就废了。

我们需要在家里定一套规矩,这种方法即是“约法三章”。“约法三章”对你,对每位家长来说,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方案,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没有了它,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仍会“两败俱伤”。给自己腾出足够时间来掌握这种方法,这样才能顺利实施。约法三章即: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后果——表现好就奖励,做错事就惩罚。

一提到“奖励”,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在鼓动他们收买孩子,其实不是。“贿赂”和“奖励”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贿赂”是给予某人某物引诱他做出不当行为。而奖励恰恰相反,是一个人付出时间和努力,完成了一个恰当、必需的任务之后,而获得的一种积极后果。奖励表示了一种欣赏,它能让人心情愉悦,拥有成就感。

通常当建议家长适当奖励孩子时,家长都会误认为要求他们买礼物给孩子。虽然买个小玩具或给点小零食这种物质性奖励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大部分奖励都不用花一分钱。你不必特意买东西给孩子,你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现有的东西作为奖励。比如多看几分钟动画片,晚睡一会儿,爸爸妈妈多陪他讲一个故事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第四个法则,你需要给孩子列一张任务清单,写下你每天想让他完成的任务。以天为周期,而不是以几天或一周为周期的任务。开始布置的任务要简单,一天最多五六个,内容只应包括孩子的日常生活事项,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按时吃早餐,自己洗脸刷牙,准时出门上学等等,清单上的每一个任务只需要一个简单、特定的行为,确保列出的清单符合孩子的年龄水平。列好清单接下来要给每项任务分配积点,根据每项任务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赋予相应的积点。里面如果有孩子最不愿做的事情,赋予最高的积点,对那些经常引起你和孩子争吵的任务也赋予较高的积点。设置积点值时,一定要宽松些。你可以让孩子每天赚到的积点比花掉的积点多出15~20个,这样就能刺激他开始攒积点,以换取更大的奖励。

让孩子攒积点,当积点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换取奖励礼物,比如看电视,玩游戏,骑脚踏车,和朋友一起玩,晚点起床等,但要有时间限制。也可以购买一些孩子希望得到的礼物。每当孩子换取一项特权或奖励,你就要当场收回相应的积点。

家长在做任务清单时候,还有一个需要纳入的方案是“积点损失”。也就是说孩子做错事时,你可以没收一定数量的积点来作为对他的惩罚。比如说脏话、打人、未经允许偷拿某样东西、不按时上床睡觉等行为。

给孩子积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否则孩子会渐渐失去信心。即时发放或收回积点,是“约法三章”计划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布置的任务检查时间必须每天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生活更有规律,从而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自始至终要记得,每当孩子完成清单上的一项任务,你都要给予表扬,这可以在精神上鼓励孩子,让他继续保持自己的好行为。

所有的教育和培养,都是要求教育者先以身作则,否则这样的说教是不会让受教育的人心服口服的。同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也不是口头上讲道理就行,应该通过自身的行动具体教他。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后,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共同遵守,家长尤其要以身作则执行规则。

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放学后不许看电视,可是当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看书坐姿端正,可是自己却躺在床上看书。如果家长不自律,只是要求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必然会产生抵制情绪。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孩子会反驳说:“你还不是这样吗?”所以要想让孩子执行规则,家长一定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在旁边看书或者工作,但一定不要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定的规矩必须双方都遵守。

定的规矩必须遵守,如果不遵守规矩,孩子也不会遵守规矩,不要以为自己的理由有多么高明,孩子学的也很快,他会找出同样的理由来对付你。而且定的规矩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可以调整改变。有的家长今天定的规矩,觉得不合适明天就改了,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长出尔反尔,不尊重规则,那么孩子也就不尊重规则了,规矩便很难定下来,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在修改,当修改的时候,孩子会认为继续的这个规则也是有效的。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或者跟孩子的玩伴一起制定规矩,那么规矩要一样,给孩子们定一样的规矩,不能让孩子觉得不公平。规则关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充分讨论后共同制定。建议家长可以采取家庭会议的形式,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家长和孩子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家长不能搞“一言堂”,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孩子要有充分的话语权,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孩子才愿意遵守。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时一定要有耐心,要使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要尽量让孩子感到心悦诚服,不过分束缚孩子,不粗暴对待孩子。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要,就可以得到,至少不是马上就可以得到的。如果我们不想办法让孩子明白这一点,走出家庭后,他们遭遇到的拒绝和挫折感恐怕会更严重。而当孩子自己发现,哭闹不能帮助他达成心愿、解决问题时,他自然就会放弃哭闹,要么等待,要么通过付出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赞美和鼓励对孩子来说是强大的动力,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潜力。在孩子做出有自觉性、有自制力的行为时,父母给予及时的赞美和表扬,孩子便会继续努力。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制力便可以得到增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立规矩,孩子的自制力才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