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问题的运用

本质问题渗透于整个大概念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准备、建构、应用和反思阶段。本质问题的运用可以和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无论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适用。

麦克泰格和维金斯提出了本质问题运用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一个问题,用于激发探究。

第二步,引出不同的回答,并对这些回答进行提问。

第三步,提出并探讨新的想法。

第四步,到达暂时的终点。

这四个步骤的逻辑就是“提问⇒讨论⇒再提问⇒总结”,展示出本质问题的循环性,也就是说提问引发思考,思考又引发提问。实际上,本质问题的运用不存在步骤,是深深嵌入“具体⇒抽象⇒具体”的大概念学习过程中。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推动“联想案例⇒进行归纳⇒作出演绎⇒联想案例”的螺旋上升。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布织理解之网,逐渐形成专家思维。埃斯蒂斯和明茨将这个过程比喻为编织一块手工地毯,每一次的穿针引线都会让地毯色彩更加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像这地毯一样越来越精密。

用“地图”隐喻,本质问题的研讨,引导我们不断的在城市中穿梭,了解城市的每一个店铺,每一条街道,形成了脑内的地图而不是路线。本质问题运用的重点不在于得出专家结论,而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专家思维,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本质问题的探讨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马歇尔和弗伦奇提出粘合概念探究过程的七个阶段是一种“概念探究的文化”,这种文化由以下三个元素组成。分别是开放的思想、求证的思想、坚持不懈的精神。开放的思想是愿意倾听一切观点,尤其是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求证的思想是所有论点的提出都是负责任的,有论据的支撑。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求我们不轻易满足于一时的成就,而是不断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有时我们会经常做一些总结,但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这样的结论都是暂时性的。

尽管本质问题的讨论是无止境的,但不代表是无方向的。保罗和埃尔德提出了思维的九条评估标准。分别是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从思维聚合和发散两个维度来看,就是“严密性”和“开阔性”,这是专家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同时也作为本质问题在具体运用的导向。

严密性的核心是提供合适的证据。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学校教育,常常表现为“不求甚解”,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习惯。

开阔性的核心是关注多样化。比如,对比通知和留言条两篇例文,总结归纳出“通知不需要写称呼,留言条需要写称呼”的规律。进一步思考“同样是应用文,为什么通知不需要写个称呼,而留言条需要写称呼”。进而就会思考“是不是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通知都是不写称呼的”。

本质问题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首先,要不断质疑。从不同功能的本质问题分类来看,展开式本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挑衅性”,也就是说不断质疑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佐藤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件事是“倾听、串联和反刍”。反刍就是指挑衅,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要做这三件事。

其次,要联结具体与抽象。本质问题是和大概念配套的,因此对本质问题的研讨一定不是只有从“抽象到抽象”,更多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具体”。只有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才能促进人不断思考。比如,“说明文为什么使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方法?”如果只是抽象的回答“能说得更清楚”,那么无论是严密性还是开阔性,这个回答都是不够的。但是如果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案例,会发现不同情境下的说明文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动物园里介绍松鼠和书本上描述松鼠的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就有很大的不同,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便会促进我们理解说明方法,形成相关的大概念。

读书感受:

到今天为止,《大概念教学》这本书已全部读完。历时将近两个月,打卡59篇。刘徽老师从“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教学的定义”如何进行“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设计”“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大概念教学的过程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读完这本书,我们发现整本书的设计也是按照大概念教学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正如她在后记中这样说:“既然这是一本大概念的书,那么就让我以大概念的方式来写后记,讨论一下共同体这个大概念。”

这一部分的内容讲了本质问题的运用。我想:大概念教学不管如何设计,那么最终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能够真实运用,也就是实用性,能指导我们的教学生活,帮助我们更有价值地教学,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如果脱离了真实生活情境,那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大概念教学一定要指向本质问题的运用。

无论是麦克泰格和维金斯的本质问题运用四步骤,马歇尔、弗伦奇的“概念探究文化”的三要素,还是保罗和埃尔德提出的思维的九条评估标准。从思维聚合和发散两个维度来看,本质问题具有严密性和开阔性。在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质疑,而且要联结具体与抽象。

因为本质问题的讨论是永无止境的,它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大概念学习过程,推动“联想案例⇒进行归纳⇒做出演绎⇒联想案例”的螺旋上升。通过“提问⇒讨论⇒再提问⇒总结”的发展过程,实现本质问题的运用。我们发现运用本质问题的过程就是在织一张专家思维的网,形成概念“地图”,通过不断的归纳、演绎,激活连接点,把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疑惑,又进行质疑、反思、再运用。所以说本质问题的结论是暂时性的,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断“倾听、串联和反刍”的过程中,形成专家思维。

本质问题和大概念是配套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发展。所以本质问题的运用,一定是用于指导具体案例,从丰富多样的具体案例中。归纳出更上位的大概念或本质问题,这样的本质问题和大概念,又进一步指导解决真实性生活问题。

那么,大概念教学的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提取大概念,运用本质问题,经历专家思维的过程,最终形成专家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质问题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