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痴迷”,如果是一个贬义词,那这是在于时代的变化,让作为新生代的娱乐产品的电子游戏被妖魔化了而已。
电子游戏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被“痴迷”的对象,而是一个被“痴迷”的媒介而已。
你想要的,平常得不到的,在电子游戏这个平台上, 在付出极低成本的条件下下,你得到了。
只是这些“想得到”的东西,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更多而已。
如果将“越来越多的人”的范围,定义成广大的中小学生、初高中生、大学生的话。那么个结论也更加明显了:
那些正在处于中国现状的教育体系的压迫下,丧失了人性与自由的学生,电子游戏是解放他们的最好良药。
是获得自由与快感的良药。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电子游戏只是一个媒介,而不是被需求的对象,因为他们需求的是电子游戏可以带给他们的快感而已。
而上课,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得不到快感。
一、游戏带给人的,是现实生活中都得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因为游戏可以带给你一些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
从心里角度来讲,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对现实情感的补偿及发泄。
在学校和父母的压迫下,被动地学习,成为“被压迫的人”。他们的情感被压制,无法真正的“做自己”。
而他们又在又苦于自己年少,对世界的不了解,无法找到更多的办法去发泄时。
他们看见了电子游戏,看见了一个可以给他们带去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
也因此,游戏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种退避式的应对生活压力事件的方式[1]。
生活,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游戏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当他们打开之后,从这个魔盒里面跳出来的全是正向反馈感。
就像拆开薯片包装的一刹那,里面的香气便顺着鼻子,刺激的大脑神经,让人止不住的想要将这一包薯片吞噬一样。
在游戏中,你动动手指,动动键盘,动动鼠标,画面上的小人儿便随着动了起来。
对于反馈感极为强烈的游戏来说,青少年们的积极性便在这个时刻活跃起来。
但是在学习中,你翻开课本,看见的只是苦涩而又高深的知识,什么同源染色体,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什么我国经济体系,什么主语从句。
“这TM什么机霸玩意儿?”
于是,合上课本,愤愤不平地又从裤兜里掏出手机,他打开了王者荣耀。
二十分钟的王者荣耀,便能够获得胜利的快感。
“爽!这把赢了三波团,拿了15个人头”
你笑嘻嘻的捧着手机,对旁边的战友说道,紧接着三分钟后,又开始了下一把。
但是学习就不一样了,二十分钟的学习,甚至不能够让你解决一道题,不能让你背诵一首古诗,不能让你明白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让你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你二十分钟的王者荣耀,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你的段位涨了多少,人头拿了多少。
但是你二十分钟的学习,你甚至不知道这道题目到底讲了个啥。
学习带去的反馈感是否强烈,对学生的素质,学习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
只是很多人并没有具备这样的素质与能力而已。
二、家庭背景与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青少年没有具备良好学习的素质
如果你要说,因为孩子沉迷于游戏,导致他们整天不顾学业,逃课出去上通宵,打游戏,所以认为游戏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罪恶元凶。
这句话,大体上来看是没什么问题的,游戏的确可以分散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力
但是,元凶并不是游戏,并不是游戏的存在,让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而是这群孩子,几乎没有具备良好学习的素质罢了
中国现状的教育体系,是呈现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各占半边天的情况。在高考选拔以及社会选拔的要求逐渐倾向于“高素质人才”的趋势下。已经让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有钱人家的子女,通过砸钱,托关系,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各种各样的,独立于课本之外的优秀能力。另一方面,普通以及穷苦人家的孩子,只能活在高考的阴霾下,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马太效应的原理,在这个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是能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汲取知识,获得能力,呈现良性循环。成绩越差的学生,越是无法体会学习的精髓,从而讨厌学习,讨厌学校,呈现恶性循环。
而造成这样的两极分化,无非是在于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
而习得这种学习的态度,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我国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各种家长都在朋友圈里转发寒门考北大,读书有出路之类的振奋鸡汤时,他们一边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又让别人家的孩子在自家的孩子面前形成一个差距用于对比。
但似乎没有将“如何学习”,“如何发现学习的快乐”,“如何更有效率地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孩子。
作为差生的家长,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痴迷于游戏,将学生成绩差的理由怪罪于游戏上,也更不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在哪儿。
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事情,因为往往那些沉迷于游戏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而其中的因果关系就很有趣了:
因为沉迷于游戏,所以成绩会变差吗?
还是因为成绩很差,所以才沉迷于游戏?
也因此,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庭背景
家庭生活水平越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青少年,就越容易沉迷于游戏[2]。
当家长们自身的实力不够的时候,因为工作问题,因为留守问题,无法将良好的时间管理以及信息鉴别能力,学习态度,道德素质,良好的观念传授与孩子的时,一旦孩子遇到了游戏,得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需要的东西的时候,沉迷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家长们没有将对待学习的良好态度,传授于自己的孩子,但是又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让家长自己也没有具备这样的属性。
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阶层固化的现实体现。
如果将学生的成绩列为学习态度好与否的量化指标,那么家庭背景也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程度:
从家庭背景的角度上来讲,父母的语言形式,文化期待,休闲方式等行为,都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期待与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3]。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学业成绩有着直接影响作用[4]
既然家庭背景都足以影响孩子的成绩如何,对于孩子的态度,素质,思想,道德三观等,又有着多么重要的效果。
三、沉迷游戏,是因为游戏太容易让你“成功”
我也喜欢玩游戏,我有时候也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中。
有时候我也想在畅游艾泽拉斯大陆的时候,再打出一手好牌让对面的脏牧输的体无完肤。
没有什么比胜利的荣耀更加吸引人了
在游戏里,成功都是可见的,都是在你眼中体现的完美无疑的。
砍一只小怪,看呐!你的经验条从85%涨到了90%,再砍两只小怪你就可以升到新的等级,达到新的阶层,学习新的技能了!
打一个BOSS,看呐!你Roll到一件极品装备,你穿上之后,你的攻击力从233点涨到了666点。
开一把王者荣耀,看呐!你的段位成功的从白金5升到了白金4,整整水平提升了一个阶层!
你的每一步行动,操作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你的下一步强大做准备。
而这种强大,这种成功,在游戏里面你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成功”,并不多见,甚至你无法直接感受。
考上大学是一种成功,学会做一道题也是成功,看懂一个知识点也是成功。
但是,我可能考不上大学,我也可能解不了这一道遗传题,更不会做椭圆几何。
你今天可能不会因为了解了一条知识点,然后你的考试分数就从233涨到了666。
因为考题是会变化的
你今天可能不会因为学了椭圆几何,然后你的数学水平就上升一个层次
因为还有三角函数
你今天可能不会因为学了定语从句,然后你的英语选择题就能及格
因为还有各种语法
由于自身对学习缺乏必要的良好素质,我在学习的路上,看见的成功并不多。
但是游戏可以!
在游戏里,你随时都可以感受到胜利,随时都可以接受这样的反馈感。
按一下键盘,装备和经验就到了你的包包里!动一下鼠标,你用眼睛的余光撇一下角色的状态栏,就可以发现你快升级了!
但是学习不可以
比起学习,游戏带来的成功感,正是加强了一种对自我的认同。
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的坎坷与障碍,让你产生了“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学不好”的想法,而当你真的做了这些的时候,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满意,也更加认定了这种想法。
但是游戏不一样,从你创建账号的那一刻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迎合游戏制作人员开放的程序,每一个行为都会让你得到一种认同,让你觉得“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弄死他了”。
虚拟的网络世界,正是将现实生活中正在遭受压迫与不满的你,进行安慰。
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角色扮演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呈现的“ 虚拟我” 的形象, 青少年呈现“ 虚拟我” 正是心目中“理想自我”的完美形象。也成为了一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疲乏和困顿的抚慰机制[5]
这也正是虚拟世界的魅力,也是游戏的魅力,更是让人痴迷于游戏的原因。
以上,全文完
参考文献
[1]才源源,崔丽娟,李昕.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学,2007(01):169-172.
[2]刘德寰,彭雪松,谢新洲.作为补偿机制的游戏沉迷——青少年游戏沉迷的家庭因素[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03):18-27.
[3]李志峰. 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杨宝琰,万明钢.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资本如何影响学业成绩——基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127-145+192.
[5]严梦音. 虚拟与现实:网络游戏中青少年的自我认同[D].广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