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山 孙登在孤独和啸声中体味生命

图片发自App

谈及中国历史,单说“魏”或“晋”时,似无出奇之处,但如果把“魏”和“晋”连在一起说出来,一个光照千古的神奇概念就骤然出现:魏晋风度。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日本诗人大沼枕山的诗句。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激荡、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率性不羁、旷达玄远著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魏晋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和争议最大的时代。

                                      ——摘自《魏晋风华》

从魏晋到现代,千年时光已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朝代频繁更迭,很多文人志士没有了忠君的包袱开始形成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

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残杀,历史无常,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们从儒家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奇妙的时代,一个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谢世家(王导、谢安)、陶渊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等。

图片发自App

孙登便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并不太著名的隐者,隐居在苏门山。

苏门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先来科普一下苏门山。

苏门山,属于太行山的一道支脉,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百泉镇百泉风景区内,海拔只有184米,与它脚下的百泉湖交相辉映,是一处优雅的山水风景区。

古人砍柴为樵,取草为苏。苏门山西侧有一座山,称凤凰山,两山对峙如门,苏门者,即“樵苏者入山之门也”。也因山前有百泉,故也称百门山。

孙登,大约生活在公元220年~280年,字公和,号苏门先生,妙真道大宗师。

这位魏晋时代的隐者就是在苏门山隐居、思考,成就他的传奇人生。

为什么要写孙登,一是他隐居的地方属于我的家乡,二是据史料记载:孙登一生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夏天编草做衣,冬日长发覆身,常弹琴自娱。他性情温良从不发脾气,据说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水中,想要看他发怒,但孙登先生却从水中爬出,哈哈大笑而去!

他如独行侠一般,以天地为家,和日月对话,我一直在想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和信仰才能在一个人的孤独中来完成对生命的的思索和热爱。

孙登先生一生中有两次著名的事件来成就了他的不太著名。一是和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用啸声完成了他们生命的思考对话,成就了阮籍著名的文章《大人先生转》;二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曾跟孙登游学三年,临别时孙登对嵇康的赠言以及嵇康在《幽愤诗》中的感慨“昔惭柳下,今愧孙登”。竹林七贤中这两位著名人物的到访给孙登本就传奇的人生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晋书·阮籍传》

阮籍曾到苏门山去拜访孙登,想与孙先生探讨历史和哲学的问题,但孙先生却始终无所回应,阮籍无奈起身长啸一曲而去,走至半山,忽然听到如百凤齐鸣般的声音响彻山谷,如天籁般悠长而不绝,这是孙登先生的啸声!

阮籍和孙登两位隐士高人用各自的啸声完成了这一场关于历史和哲学的谈话。

阮籍在听完孙登的啸声之后顿悟,匆匆下山写下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

大人先生是一位德高的老人,不知其姓氏,他陈诉天地之始,讲解神农黄帝的往事都清清楚楚。不知道先生的年纪,先生隐居在苏门山,故有世道之人说先生悠闲。先生修身养性,延长寿命,和自然齐光。他把万里当成一步,把千年当成一个早晨,他出行没有什么目的地,居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场所,他顺势中和,以天地为家,默默地探索大道的精髓,魁然独立于世间,他不和世俗的行为相同,有好事者非议他,不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怪异,是因为不知道他的变化和他神奇的威力,但先生却不因人们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所为。

阮籍在写孙登先生的同时 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在那个时代,孙登、阮籍、嵇康以及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其他人物,他们都是骄傲而孤独的,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孤独,他们隐居饮酒,他们弹琴长啸,用他们在世人眼里的怪异来维护自己的骄傲和无奈。

竹林七贤当中另一位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思想家,美男子嵇康也曾到苏门山拜访孙登,并跟随孙先生游学三年,但孙登先生依旧寡言,临别之际,嵇康不无遗憾地问道:“先生竟无言吩咐?”孙登终于被嵇康的虔诚打动,缓缓地说道:"火儿有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火生而有光,但重要的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但关键在于用才,所以用光在于让其发挥光的作用,只有得到薪柴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光耀。用才在于识别真才才能够保全其天年,如今你虽有才,但见识寡浅,深恐误身于当今之世啊。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姿卓绝,是古时少有的帅哥美男子,见过嵇康的人都叹曰:潇潇肃肃,爽朗清举。嵇康不仅英俊潇洒还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嵇康为人耿直“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但嵇康也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点,嵇康最终还是遭至杀身之祸。

嵇康在人生的最后写下了《幽愤诗》,并为告诫儿子嵇绍写下了《家诫》。在《幽愤诗》中,嵇康感慨道“昔惭柳下,今愧孙登”。

临到行刑那天,西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于刑场上顾视日影,向兄长嵇喜要来了一把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学习弹奏《广陵散》,我总是吝惜而不愿意传授,《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嵇康被处死在洛阳东市,年仅四十。

图片发自App

除了这两次著名的事件和历史上一些简单的记载之外,我们并没有孙登先生更多资料,但是这些简单的资料和事件足以让我们看到他身上闪烁着的“光辉”,对外界,孙登先生平静如水,不急不恼,在内心深处对生命却又仿佛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他洞察时事,他看穿人性,他一个人在天地间坚守着内心的坚守,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他更像是那空谷里的一株幽兰,在无人欣赏的深林里依然散发着它的清香。闪耀着他生命的光芒。

隐居,是逃避,也是对内心的尊重。在苏门山,孙登先生或思考,或行走,或叹息,或弹奏一弦琴,或长啸!

他在音乐和啸声中来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致敬生命。

图片发自App

道教尊称孙登为孙真人或孙真人先师,并定农历正月初三为孙登圣诞,今台湾部分道教协会仍会于当天祭祀,谓之“孙真人先师千秋”。据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孙登先生像。

孙登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但亡佚。

孙登,竹林七贤以及和他们一样的那些或著名或不著名的人,他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为,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对自然对光阴饱含热泪的追问,不仅给那个时代注入了特别的魅力。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故事、著作和人格魅力更是化作光芒照亮历史。

今天在新乡辉县百泉湖畔的苏门山上仍保留有孙登啸台遗址。

感慨:生命,思想,思考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人不断在不断的重复这个命题,孙登只是这许多的思考者当中的一个,一直觉得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他才能在那样的年代里,他才会在山间,在深林里,在黑夜中独行!

即使身处黑暗,心中也要充满阳光。

注:文中提到的袁孝尼(约225—?),三国魏人,名准,字孝尼。入晋后,官至给事中。袁孝尼曾经想向嵇康学习《广陵散》,但嵇康性格狂放任性,洒脱不羁,鄙视权贵,所以对于袁孝尼这样的官员,嵇康宁愿把《广陵散》带进棺材里也不愿教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门山 孙登在孤独和啸声中体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