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东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1、评析:依据案例,客观分析班主任的做法;

2、支招: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自己在面对类似状况时的具体处理和教育方式;

3、延伸思考:呼应作者在文尾的教育追问:“用孩子来教育孩子,用孩子影响孩子,利用集体效应这种方式解决真的好吗?

(字数在800-3000之间)

河南省杏坛网研社20200315研讨案例

你的错,我要承担吗?

事件

  星期三第四节课,体育李老师赶过来,悄悄告知我,说发生了一件极其不好的事情,体育器材室丢了十副乒乓球拍,据调查了解是我们班孩子拿的。那一刻,我有种“母鸡护小鸡”的感觉,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李老师接着提供了证据:一、二班孩子喜欢打乒乓球,中午下午几乎都是他们包场,一班的孩子说看到二班的孩子进入体育器材室拿。二、班上有孩子证明确有其事,有不少孩子喜欢进器材室拿乒乓球拍。所有的“护短”行动戛然而止,学校三令五申不准随意进体育器材室拿用品,阳光体育课也必须是上课老师去领,并及时归还。在班级中,我也反复强调了这件事。乱拿他人的东西不还,这种现象在班级曾发生过,我也曾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侦查出“五起”事件。历史总在重演,不免心生悲凉。李老师希望我调查一下,并提供了关键人物之一。

发酵

  是大网全面铺开?还是采取一一突破?我不禁头大了。唉!“福尔摩斯”又要上线了。

  中午便与“关键人物”之一的X同学进行了交流,再次确定了这件事情,问他是哪些同学进去拿了乒乓球拍,这个“老好人”嘿嘿一笑,说不知道。第一次交谈无疾而终,我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决定从他身上找突破口。下午放学,我示意X留下来,想“趁热打铁”,寻找一些线索。可看着全班52张脸,突然灵机一动,投下“石块”:“听说我们班同学进体育器材室拿了乒乓球拍未还……”话音未落,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没有!”“我也没有”“我自己买了拍子”……不少孩子极力想撇清跟自己的关系,扫视全班,发现也有孩子沉默不语。“喜欢打乒乓球的站起来。”人还真不少,二十来个。“自己拿了的忘记归还的,有没有?”无一人回答,接着又炸开了锅:“我自己有拍子。”“老师,一班和五年级的也经常去打乒乓球,是不是他们拿了?”“老师,我在乒乓球台的草地上捡到了拍子”……

    极力辩解,划清界限,另找目标,这群“小朋友”不容小觑。“没经过允许进体育器材室拿的站起来。”坐下一小部分,可有些同学“投诉”:L、Z、S……也进去拿过。照这个“审案”进度,我想到到明天都不会有结果。快刀斩乱麻,开始发挥我“三寸不烂之舌”的功效,让孩子们意识到班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每个人必须有团队意识、规则和责任意识,明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没经过允许进体育器材室拿的或者是你捡的,明天请归还给我或放办公桌上,既往不咎。二、班级同学可以捐献自己的乒乓球拍,为他人服务,维护班级的颜面。三、明天如果没有十副球拍,我们另想办法,是用自己的零花钱还是用班费补上这一缺口,大家再民主决议。一切有关捐献的活动都包括梁老师本人在内。

话音刚落,副班长胡睿朗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捐献一副,上次月评优奖励了一副给我,明天我带来。”放学后,有几个孩子纷纷将自己捡来的球拍交给我。回到办公室,班长欧阳豪杰又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递给了我一副新球拍,看着上面的标价,我有些惊讶,他说是自己刚才买的捐献给班级……一个下午,我的办公桌上就已经有了9副球拍。

投诉

  似乎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我却感觉到这是“波涛汹涌”下的“风平浪静”。果不其然,有家长告知孩子不满,回家“义愤填膺”,说自己看到别的班级进入体育器材室拿了乒乓球拍,觉得这个“黑锅”不应该由我们班背,不应该由我们来捐献。更有家长直接发信息给我表达不满情绪,说学校丢了乒乓球拍要二班的孩子赔,这个“黑锅”不背,并说去年给孩子买了一副乒乓球拍不可能是孩子拿的,希望老师为班上的孩子争取清白。

沟通

  家长的言论也不无道理,但我还是告知,请家长朋友放心,绝对不会冤枉孩子,这次只是想让他们意识到班级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因为班中确实有个别的孩子做过,确实没经过允许随意进出体育器材室,那么我们就要吸取教训,为什么老师没有认定其他班,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也不是很大的事,只希望能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则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当我说明了用意,还好,家长朋友都表示支持。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又多了4副球拍。体育课上,有十个孩子承认了自己未经允许进了体育器材室……

迷惘

  荣辱与共,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怎样贯彻实施比较好?我一直在思考着。关于“乱拿”的概念,孩子其实意识很强,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告知为“偷”,每每谈起,都知道情节之严重,也知道“小时偷针,大来偷金”的道理,但就是行动滞后、自律性不强,可往往事情发生后就知道“面子”的重要啦!而家长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想要什么都给予了,为什么还会有这种行为。甚至不相信,觉得是老师用有色眼镜看自己的孩子。我还曾听前任班主任告知,这个班有两个孩子曾在二年级的时候,结伴去小超市拿东西,被老板逮了个正着,后来因为此事被带到了派出所,惊动了警察叔叔……四年级时,也有孩子因为表现不好,妈妈拒绝给他198元的秋游费用,于是他将“魔爪”伸向了同桌的书包,事情败露后,他只说:“我就是想去秋游。”话题敏感,现象却层出不穷。如何引导?似乎简单的说教、粗暴的惩戒都没有多大效果,用孩子来教育孩子,用孩子影响孩子,利用集体效应这种方式解决好吗?其产生的效应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案例研讨提示:

班级数次发生“乱拿”事件,这次是体育老师来告知体育器材室被人拿了十副乒乓球拍,且有目击者证明确为本班学生所为。班主任提出解决方案:一、促请“乱拿”者归还,既往不咎。二、班级同学可以捐献自己的乒乓球拍,为他人服务,维护班级的颜面。三、明天如果没有十副球拍,用自己的零花钱或班费补上这一缺口。事后,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回家觉得“背了黑锅”义愤填膺,还有家长直接发信息表达不满。班主任耐心解释这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班级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平复了家长的情绪,丢失的球拍收齐,“乱拿”的孩子也承认了错误。事件得以圆满解决,班主任却陷入迷惘:“用孩子来教育孩子,用孩子影响孩子,利用集体效应这种方式解决好吗?其产生的效应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1、评析:依据案例,客观分析班主任的做法;

2、支招: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自己在面对类似状况时的具体处理和教育方式;

3、延伸思考:呼应作者在文尾的教育追问:“用孩子来教育孩子,用孩子影响孩子,利用集体效应这种方式解决真的好吗?

(字数在800-3000之间为宜)

你可能感兴趣的:(“拿”东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