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破除“他者”视角,被生命力和存在感觉所触动

当你想放松下来,可以翻一翻《刺猬的优雅》这本书。它的文字有音乐律动的感觉,是一本比较适合人静下来读一读的小说。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它好读也充满着哲思的优美,书中以两位年龄、社会背景迥异的女性为主角。一位出身卑微但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门房(勒妮)、一位家庭优渥但找不到生命价值的12岁小姑娘(帕洛玛)。作者用日记体的方式把两个女性的生活和哲思交织在一起。她们的表述就像是大小提琴的交叉演奏,思考的深度足够,思考角度也很独特。这本书的作者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曾在诺曼底教哲学,她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境遇有着自己的思考,也在真正探寻着生命意义与艺术真谛。

书中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禁锢在权力与空间冰封之中的僵化社会,人与人等级分明。但几个主人公,无论身份如何,在精神层面上都在向往一种更高级的追求,他们内心与所处阶层是拉开了一个空间的,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享有精神上的丰富与自在。

以下为看见Moment《刺猬的优雅》7月29日的夜间陪伴对话,主持人为Angela与Tracy,可以在中外人文square视频号中通过【直播回放】查看视频。

No.1 精神贵族 Noble spirit

“在我这儿之前,曼努埃拉都要用棉布将镶着金箔的厕所擦亮,尽管如此,这镶了金箔的厕所和全世界的厕所一样肮脏,一样散发着恶臭,因为世界上有一件事情使得富人要和穷人平等,那就是富人们同样要去充满臭味的厕所里拉屎。

因此我们应该向曼努埃拉致敬。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是要做肮脏劳累的工作,而有些人却捏住鼻子什么都不做,然而曼努埃拉没有因此失去优雅的本性,这种本性远远超过了镀金箔片的光辉,更不必说厕所里的了。…这位法鲁姑娘,身穿黑色束腿袜,头戴头巾,是一位贵族,一位真正的、伟大的、无可厚非的女贵族,因为贵族天性已经刻骨铭心,她无视于宫廷礼仪和贵族称号。一个女贵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大概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吧。

Angela:这里讲的是女二号,勒妮的朋友曼努埃拉。她在生活中很重视让自己处于内心舒适的状态,不管身份地位是否低微。书后面也说到,当曼努埃拉把她精心制作的糕点给到勒妮,就像呈现给女王一样。你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的优雅,“当曼努埃拉出现,房间就即刻成为宫殿,贱民的小吃成了国王的宴席。”

Tracy:我在想她是怎么样在打扫厕所的时候也能让这个厕所像一个宫殿一样。即使她做的工作是肮脏劳累的,但是她的内心并不这样去认同,她的内心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一份要做的漂亮、做得洒脱、做得内心轻松的工作,所以无论她是在打扫厕所还是在制作糕点,内心都能够自如。

Angela:是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不经意想到主角勒妮的生活状态。她能欣赏马勒和莫扎特的音乐,荷兰画派和意大利画派,追随艺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她把生活中的每一分钟放在读书、音乐、电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时候不经意你就会想到这么一个珍惜生活、酷爱艺术的人。

Tracy:即使处在陋室里面,她还心系着艺术、心系着美。

Angela:勒妮自己是假装一副大家认为的门房形象,一个邋遢的,斤斤计较的,庸俗的,八卦的女佣角色。她一直在扮演这样的角色,但因为她沉浸在哲学、文学、艺术的领域中,所以她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她是有一份从容的。她是怎么跟人人尊重的小津先生触碰到灵魂的呢?当时他们二人无意接上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小津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包括听到她给自己家狗取的名字等等。那个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女人是知音。

Tracy:原来是这样相遇的。你说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她要假装她的举止是一个平庸的门房的状态。相反的,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可能

还是要假装一个高大的、高尚的状态,一个“大”的状态。而勒妮是心有“大”,但是为了适应环境,呈现的是一个“小”的状态

Angela:对,已经看清别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社会身份,于是自己选择表面上迎合,实际的自己是刚好相反的状态。勒妮说“在名字、地位和外表上我是个穷人,但是要论聪明才智的话,我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女神。”有的时候人会说某人是精神贵族,那什么是精神贵族呢?但是你读完这本书,这个片段你就会觉得她就是一个精神贵族。所以帕洛玛才说“勒妮从外表看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No.2 人生如幻梦 Life is like a fantasy dream

“晚上九点钟, 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突然感觉很老很疲惫。死亡并不使我害怕,更何况是皮埃尔·阿尔登的死,但是这种难以忍受的等待,像个悬空中的窟窿,他一生拼搏得来的只是无边的沧桑与无奈。

…如此看来,生命又是经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勇敢地努力地设法在人生幻剧中扮演好我们自己的角色。鉴于我们是灵长类动物,主要的活动是保卫领土,并以此使得自己受到保护和称赞;是想方设法在部落的等级天梯上向上攀援,或者说不要滑落谷底;是欢娱和传宗接待使我们费尽心机到处私通款曲——即便只是梦幻泡影也在所不辞。由此可见,在我们使出的力量中,最不可忽略的部分是恐吓和吸引,仅凭这两项策略便可占据领土、阶级地位,以及异性。唯独我们的意识不这么认为。我们探讨爱情、善恶、哲学与文明,不仅如此,我们还紧紧地抓住这些令人尊敬的圣像,仿佛是趴在热乎乎地肥狗身上嗜血的虱子。”

Angela:人生如幻梦,可能每个人都思考过,人生是什么呢?是如幻影一般?又或是像金庸老先生说的一样,就是来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我们需要去想自己的人生意义,因为这样会有一种动力去支撑一段人生的低迷期,看到未来的希望,为人生赋予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

Tracy:要有一个心定和心安的方向。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这个定心丸谁都给不了,只能自己给。你觉得人生无意义也好,或者你觉得生活就只是机械地单调的,但如果有一个支撑的信念,不管怎样,在某种层面上来说都是好的。

Angela:我觉得书里面的角色挺好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挺自洽的,生命中有一个锚定的点。书里面有一个片段,12岁的小姑娘帕尔玛一开始是想自杀的,因为过于早熟,“看破了红尘”。但是,玫瑰花断茎的一刹那使她看到了美。一群普通人的命运促使了她直面人生。

看到这个我突然想到那部电影《心灵奇旅》,那个“生之来处”里面最不想投身地球的灵魂“22”,它孤僻、早熟而厌世。在“生之来处”,每个灵魂只有觅得自身的“火花”,才能投身于地球。不喜欢人世间的灵魂“22”阴差阳错地被带入地球,但再回到“生之来处”时,“22”却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那个投身去地球的“火花”,但它很痛苦因为它真的不明白自己对人世间的热情是如何被点亮的。其实是那一天来到地球在人世间生活的时候,它看到树上的一片落叶飘到了自己的手上,在那一刹那它感觉到这样的细微,在生活中是一个美好的存在,于是它心生喜悦,内心的火花燃起了,对于人世间的热情也被点亮了。所以刚才说到当玫瑰花断茎的一刻,帕洛玛发现了美,就跟心灵奇旅里面的这个灵魂很相似。

Tracy:感觉到是被一种生命力和存在的感觉所触动了。让我想到可能每个人都会追随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和信念。对于我而言就是体验、感受本身,而在这之中我不断地扩充自己,就是一个存在的乐趣。

No.3 看见他人 To see people

“这就是我一天的深刻思想,这就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能够如此深刻探究他人心理,并且能够打破世俗偏见的人。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我看起来却极具深度。我们从来都是局限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感知之中,却不能放眼看待周遭的世界。而更严重的是,我们放弃认识他人而认识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然后却无法在这些永恒的镜子上认清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我们在别人眼里只看到了自己,我们是大漠中的孤影,也许我们会发疯吧。…

而我,祈求命运赐予我机会,让我看到我以外的事物并且认识他人。”

Angela:这是12岁的小姑娘帕洛玛写的哦,是她的日记。她识别人的心理和精神空间这方面是很厉害的。

Tracy:嗯,而且她不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她是站在一个和别人共同体的视角去看问题,所以她才能说出“能否真正的看见他人”这句话。我想到心理学的一个名词,叫“他者”。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把他看作是这个独特的人本身,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了一个他者的身份去定义了别人,认为除了自我以外的人就全部归为他者这个身份,不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割裂地看待人。但是当我们能够真的破除“他者”的视角,才能像这个小姑娘讲得真正地看见别人。

Angela:我们一直在做的看见系列,像国际访谈栏目的《看见·我与你》,包括“看见moment”系列活动,也是帮助大家照见自己,能够在不是他者的角度上有更深的链接和看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看见也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深入地觉察。有了这个觉察,我们在投入做事情的时候,人生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说的书中的这几个人物,其实他们都是有对人、对自己的觉察,他们都是借助写日记有一个很清醒的状态。

Tracy: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像他们破除或者是不执着于“我”和“小我”这样的感觉。比如我在打扫厕所,小我可能就觉得这是肮脏的、这是低劣的工作。但是他们可能会破除或者超越这样的观点,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Angela:对。我觉得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份清醒的认识,很接纳自己的身份,同时也能做好身份之外的另外的事情。就像小津先生跟勒妮说的,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拥有不同的身份。

No.4 人生便捷之路 The easy way of life

“人生不免有便捷之路,尽管我反感走这条路。我没有孩子,不看电视,同时也不信仰上帝,所有的小径都是人类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所选择走的。孩子能帮助我们推迟面对自己的痛苦,接着就是孙子辈接替儿子辈。电视是我们疲于奔命的一生的消遣,并使我们从虚无人生中规划出许多计划;将双眼局限于小小的框框之内,减轻感官的伟大作品的精神负担。上帝能够安抚我们这些哺乳动物的恐惧感,抚平快乐终会结束的那份对未来的难以忍受的恐惧感。

因此,没有未来,也没有后代,没有电视去麻痹荒谬的人类意识,在一个结局能够确定、空虛能够预料的世界里我敢说我没有选择便捷之路。”

Angela: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听下来就觉得很有sparkling的感觉,被点亮的那种感觉。这句话接着上面的文字看似说得是她对小津先生的感情思考,但其实远不止于此,这句话很警醒也触达生命本质,是有深度的。今天我还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去北上广深一线的这些人,所谓的读书人,其实都不如靠自己父母关系在小地方混工作有铁饭碗的人”,紧接着这个人说,“社会会教你做人的。你们会经历社会的艰辛,最后才知道我们这样的才是正解。”这其实也是“看似便捷”之路。

Tracy:我有点好奇他的立场,他的经历。

Angela:我记得蒋勋在讲书的时候也讲过,每个人其实都会有艳羡他人的时候。但是如果人更加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人生的话,他会觉得别人那样很好,但是我可能还是愿意回来做我自己。这不是代表我们对别人一点艳羡都没有,不是的。就连蒋勋这样的一个美学第一人,也会偶尔觉得别人那样也挺好的,但是重要的是愿意回来做自己。因为这条路不是便捷的,但是却又直径通往着属于自己的目的地。

Tracy:还有我们如何去克服在这条路上出现负面的情绪,包括艳羡、恐惧、不确定的心理。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说对抗,或定义这是错的,只是要带着这样的情绪继续去做事、做我们自己,让这个情绪消解。在这条路上,把出现的负面情绪一次次地进行转化。知道负面的东西不能定义我们,也不能把我们导向其他的道路。

看见Moment是中外人文square发起的线上陪伴内容,以“疗愈超越过去,正念锚定现在,教练指向未来”为理念,觉察“看见生命”为核心,在国际人文内容中遇见真实的彼此。希望在“我与你”看见的时刻里,生命中的一切能够更加温暖、更加清晰。

中外人文square以国际人文栏目、访谈、中外活动、项目及课程等内容为媒介,搭建有人文温度、学习属性的国际人文交流平台。聚焦文化艺术与生命教育,这里有人文之美的气质,更有真实相遇的土壤。

It has the beauty of humanities here . It is the place of spirit connecting here.

你可能感兴趣的:(刺猬的优雅:破除“他者”视角,被生命力和存在感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