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父亲、树林和鸟》

去树林里看看鸟儿——《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树林和鸟》中的父亲是一个喜欢树林和鸟儿的人,带着“我”在一个春天的黎明来到了树林中,父亲告诉我许多鸟儿的事情。那么,鸟儿生来就是歌唱家吗?

一、鸟儿世界中的“金嗓子”

要是你想和鸟儿比唱歌,那可需要足够的天赋和练习。因为在自然界的鸟儿之中,有许多天才的歌唱家,比如夜莺、燕雀、云雀、金丝雀、啄木鸟等,这些鸟儿的歌声各具特色,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清脆婉转,有的悠扬低回。这些会唱歌的鸟儿喉头有两个“声门裂”,空气就是从这里流过转变成动听的声音,所以它们自己就能演唱二重奏,这一点,就是人类最著名的“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也做不到。

英国的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要去小树林里,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为了在幽静的小树林里尽情练琴。有一天,有一只夜莺突然飞来,唱起了婉转的歌儿,夜莺用歌声与她的琴声合奏,令哈里森十分吃惊。接下来的情形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越来越多的夜莺赶来,一起加入合奏。

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并把这二重奏放在广播里播放,100多万人将信将疑,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把鸟儿的歌声通过电波发送出去。

鸟儿为什么要歌唱?按照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理论,鸟先生们如此酷爱歌唱,是因为它们要取悦鸟小姐们;也有人认为,这是鸟儿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而掌握的技能,鸟儿可以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叫声,吓走入侵者;还有人认为,鸟儿唱歌是为了快乐,这应该是对鸟儿歌唱原因做的最诗意的解释了吧!

虽然有的鸟儿是与生俱来的歌手,但更多的鸟儿是经过后天的努力,才学会唱歌的。当然,有的鸟儿学得慢,有的鸟儿学得快。琴鸟要花6年学会唱一支歌,而夜莺只需要听10—20遍,就能将听到的歌曲完美地唱出来。

鸟儿不仅喜欢学唱歌,还喜欢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几只椋(liáng)鸟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些顽皮的鸟儿,有的模仿小孩子哭闹的声音,有的模仿恋人长串的亲吻声,有的模仿开门的吱呀声,还有的模仿茶壶烧开水时的哨声……如果有一位不知情的客人来到这个家庭,恐怕会被这几只鸟儿戏弄得团团转。

二、当梁实秋遇见鸟

我国著名作家梁实秋,是一个爱鸟之人。

他很喜欢听鸟叫。他喜欢的鸟叫声,当然不是叽叽喳喳的麻雀声,也不是呱呱啼叫的乌鸦声,而是清脆嘹亮、圆润动听的鸟叫声。

他还喜欢看俊俏的鸟儿。看小鸟在枝头跳跃,他觉得鸟儿脚上像是有弹簧。鸟儿在枝头休息,他就看着鸟儿,等鸟儿忽然振翅飞去,他倒是觉得有点儿不舍。

有一次,他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那只麻雀非常瘦弱,看起来好久没有吃东西了,它抖动着身体,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麻雀的羽毛特别长,像是披着一件蓑衣,他联想到那在垃圾堆上的衣衫褴褛的贫苦之人,心里很为那只麻雀难过。

当梁实秋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提笼架鸟在街上悠闲地行走时,就会开始为鸟儿感到苦闷。

尤其是当他看到有人胳膊上架着鹰,那鹰蜷伏着不动,病恹恹的模样更令他感到难过。鹰不能冲上云霄,只能在小笼子里磕头碰壁,简直是“鸟生”无望了!

看来,如果想当一位文学家,必须要有一颗同情心才行啊。

三、做个生活的观察家

课文中的父亲真是一位细致的观察家,他通过观察叶子的微动,闻到空气中的气息,感觉到树林里鸟儿的存在。

在很多时候,会观察的人总能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从而预知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

比如,明天是什么天气?会不会下雨?温度是多少?有没有风?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生活经验来预测天气,中国有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就可以看作原始的“天气预报”。

“朝霞不出门”说的是:早晨若是天空有艳丽的朝霞,就不宜出门,因为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空气的对流(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进一步加强,云也会进一步增多,容易造成阴雨天气,不宜出门。

“晚霞行千里”的意思是说:傍晚要是在天上看到艳丽的晚霞,就意味着明天是个好天气,因为西部的天空没有云彩,太阳才能直接照射在东边天空。而东边天空上的云彩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远。另外,由于太阳下山,空气层逐渐恢复稳定,空气的对流也减弱了,白天生成的云彩也将消散,所以说第二天的天气一般将会是晴好的。

四、蔡伦造纸的故事

父亲喜欢歌唱的鸟,也喜欢那幽深的树林。你们知道吗,我们每天要用的纸张那细微的丝状物,就来自树木的纤维。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你知道纸是由谁发明的吗?最初的纸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东汉时,有人制造出了一种麻纸,这种麻纸是以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纸虽然比笨重的竹简和木牍轻便许多,但是它不太好用,为什么呢?因为它外表很粗糙,写起字来很不方便。人们还可以用外表光滑的缣帛(丝织品,也叫帛书)写字,可是缣帛实在太昂贵了,好多人都用不起。有一个叫蔡伦的人,当时在皇宫内当官,负责管理宫内御用器物和御用手工作坊的事务,他决心为人们寻找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

一有时间,蔡伦就到造纸的作坊去观察,向造纸的工匠们请教造纸的知识。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蔡伦外出为朋友的父亲祝寿。走到了槐沟河时,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河边用木杆挑着水面上的沤变物玩。这些沤变物一离开水面,就迅速变干。当蔡伦捡起沤变物来用手摩擦时,发现这东西质地柔韧轻薄。蔡伦想,如果它能用来书写就好了。

想到这里,他非常兴奋,回到宫中就迫不及待地用黑色的颜料,在每块沤变物上写了一个字。他把这些字呈送给皇帝看,皇帝很是高兴,下旨让蔡伦回到槐沟河专心造纸。

首先,蔡伦拣来废麻、旧布、棉絮、树皮、烂渔网等物品,再把这些东西切碎,挖一个池子,把那些碎物加水煮到沸腾,或者把它们长时间浸泡,再砸碎捣烂。其次,他把捣碎的浆状物倒进清水槽中,把浆状物和水搅拌均匀。接着,他又用席子去捞那些纸浆,让捞出来的纸浆均匀地附在席子上,这些纸浆就成了薄薄的一层。最后,他用工具压干席子上的水分,再把成形的纸贴在光滑的板上烘干。

不过,这个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蔡伦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制造出了优质纸张。

蔡伦造纸有功,皇帝对他大加称赞,造纸术也得到了推广,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有了纸张,就有了知识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大大促进了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如今怎样造纸呢?人们会把树砍下,送到工厂,去掉树皮之后,把木头切成小片,用化学药品把木片变成“木浆”,再混入水和矿物,加入染料,得到“纸浆”,沥掉水分,把纤维压在一起,最后熨压、切割,纸就制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父亲、树林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