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反思(一)

    今天一天在写《我的亲人我的家》最后一部分,老幺,就是我自己。前面几部分以父亲为第一部分,母亲为第二部分,然后九个孩子按年龄大小排列写下来。原生家庭对我的爱已经在前面部分都写过了,最后一部分写我自己的时候,我决定主要剖析原生家庭给我的心理伤害。写第一个事例的时候,我就几度泪眼婆娑,甚至几欲痛哭失声。

    翻开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看完第一章,我几乎惊出一身冷汗,一个人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传承到孩子的家庭里,而且,不会例外,除非当事父母付出很大的努力予以改变。

    难道,我的孩子要重复我的故事吗?不!我要反思从前给孩子的母爱,按照孩子的需要,重新定位与22岁孩子的母子关系,让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和爱中健康成长。

    《为何家会伤人》里引用心理咨询师袁荣亲的总结,说溺爱有两种,一种是包办型溺爱,另一种是纵容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我对孩子的爱显然是包办型溺爱。我希望孩子不要踩我曾经踩过的坑,不要吃我曾经吃过的亏,不要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甚至,在孩子已经22岁即将大学毕业的今天,在读此书之前,我依然想站在儿子前面,为儿子趟平一条路。

    今天反思,才想起一年前,当我得意洋洋地对儿子说:“等妈妈退休了,去北京打工去,替你看看北京的职场是啥样的”,儿子笑着对我说:“那我走的路你还能全部先替我走一遍?”这是儿子呼唤独立探索世界的声音,但我没有重视。

    今年元旦,儿子跟姐姐吃饭时告诉大他整整二十岁的姐姐说:“大姐,今年后半年过的真爽!”姐姐感到好奇:“为什么?”儿子说:“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我每天用好几个号抢座位,每次都不落空,嘿嘿!”

    其实,我知道,今年后半年,儿子奋斗考研是很辛苦的,每天凌晨一点多睡觉,六点准时起床占座。我以为,儿子这半年是煎熬的半年,没想到人家是爽的半年。最后,儿子对姐姐说:“我妈那人吧,你也知道。。。。”姐姐逗他:“我不知道,你说说。”儿子不说了,我知道,那沉默里有多少无奈啊,那是对包办型溺爱的无语。

    我那密不透风的母爱其实是我内在的孩子渴望得到的爱,我变成了自己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儿子身上。明白了自己的心理机制,我便学着开始关注自己,为自己而活,不再把目光罩在儿子身上,不再片刻不停地注视儿子,让儿子有自己的空间,让儿子能自由自在地伸展自己的心灵,这样儿子才能活出自己,活出担当,活成真正的男子汉。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爱的反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