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阿拉印象

乡愁.阿拉印象

文/瑞瑞

图片发自App


光阴如织,针针入心。

游走于他乡的光明,念乡之情一刻不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每个远行之人都有一缕乡愁。

华灯初上时的闲聊聚散,灯火阑珊的畅饮佳话,总会有那么一景一物,那么一两个地方会轻而易举地触碰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总有一处来自内心的感触,乡愁会情不自禁在异乡冉起。

因为在那里,有山,有水,还有看得见的乡愁…………

图片发自App

阿拉,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阿拉营镇,位于凤凰古城的西部,距县城24公里,是湘黔渝三省边区最大的农村边贸市场。

镇内有天龙峡,黄丝桥古城,舒家塘古村落,野牛山等旅游景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离开故乡快三十载了,每次都是来去匆忙,对故乡的印象莫过于儿时的记忆,尽管离开家那么久了,可还是那样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记得那时候的早晨,听见的是鸡叫声,伴着村里人的踏步脚声,有的人去井水挑水,有的去菜地里找菜,家里的主要劳力早早牵着牛扛上犁头出门忙农活去了。

东边的山上,露出了太阳的半边脸,袅袅炊烟在各家各户的房顶上冉冉升起,伴随着鸡鸭鹅的大合唱,村子里的人们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山脚下静静流淌的小溪依旧还是那样无声无息的奔跑着,那潺潺的轻脆响声成了乡村里最古老最动听的音乐。

在这乐曲声中,它摇走了村里人的青茐岁月,摇走了我们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年复一年,在时光中深远,在岁月里驻留…………

萦绕在心里的遥远的记忆,用光阴垒成的念一丝一缕的编织成故乡的梦。

用稻草盖成的牛棚,用麦秸编成的草帽,记忆中淡淡的汗水味道。再次轻嗅着故乡的气息,不禁泪流满面,光阴里还是那段年少的时光最清澈,难忘的还是乡村的黄昏。

图片发自App

落日,晚霞,田野,远处的波叠起伏的山峦都被落日涂上了一抹金色的霞光。

从田园归来忙碌了一天的父老乡亲,吆喝牲口回家的牧童,走在路上的行人,还有那升腾在村庄上面的袅袅炊烟,连同放学的儿童,这些流动着的画面慢慢的拉开了乡村时黄昏的序幕。

再轻捻起便是隐隐悸痛,而现在再无那时的情景了,岁月再也无法勾勒出那样美丽的画卷,轻风拂面,掠过心头的一缕薄凉,我扪心自问:乡愁何处觅乡愁,村里何处现炊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乡村便有了赶集的风俗,镇上逢二,逢七便是集市,五天一个循环。

三十多年前,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艰苦,每家每户都穷得家徒四壁,父老乡亲们却很老实憨厚,勤劳朴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柴米油盐酱醋的日子而过一成不变的简单生活。

忙着养家糊口,忙着生儿育女,也忙着四季的农事。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清苦,可那时的人心里到处充实洋溢着阳光般的快乐,惬意的笑容。

图片发自App

很小的时候,便随着爷爷一起去镇上赶集。

爷爷是好手艺之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做些农事的物种去镇上换取些报酬来简单维持下家庭生活开支。

现在应该是要忙着打蓑衣的时候了,从镇上买回的棕子片,经过不同的筛选和精加工,修边后使浸泡下水。

爷爷因白天忙着农活,只有待吃晚饭后才有时间做。

犹记得那时年少,调皮的我总是在他做活时会添乱,浸水后的棕叶,用铁犁耙倒放在地上,用脚踩着,两只手拿着打湿的棕叶在上面撕破。

然后再用手在桌子上撕成细细的薄丝,用特制的竹器扭成小细绳,在地方摊开如蝙蝠形状,用筷子大的弧形的钢针,再用碗倒上点菜油,缝几针便沾点菜油,这样缝起来轻松些,蓑衣就这样被爷爷里三层外三层的缝补起来的。

因为棕叶撕开细灰较多,尽管浇水。爷爷的眼睛红肿红肿的,迎风便泪流而下,要是碰上停电,就更加艰难了。

五天下来,顺利的话最多可做两套蓑衣。

小时候最开心的便是和爷爷去镇上赶集了。

图片发自App

天一亮便吃好了早饭,爷爷在昨晚早己把今天要卖的蓑衣全部整理好。

还好镇上离村里不远,只有十二三里路,我便跟出爷爷后面,走了一个把小时便到镇上了。

那时只有拖拉机和单车,可镇上依旧很繁华,早早的有从贵州过来的赶马商贩收着米糠包谷,他们分散在各村入镇上的必经之路,离集上很近;有从重庆过来的做卖买的父老乡亲,他们比集上的任何人都早;也有从麻阳上去的生意人,收干货…………

镇上更多的还是邻村附近的父老乡亲,都各自拿着自家多余的东西来集上换取自己所要必用的生活用品。

我紧攥着爷爷的衣脚,穿过茫茫人海的三岔路口,走过邮局门口,在往黄合茶田去的那条路上四五十米,便下三四十台阶,靠近河边,那里便是农贸市场。

只见市场内有卖菜菜农,有卖竹器的,有卖木桶,箩筐,也有卖自制家具的,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衣鞋帽袜,还有几家卖面食和桥下的理发店。

爷爷大概找了个空地,叫我呆着不动,他手艺精技,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于是用不了多久,便把蓑衣卖出去了,有的人还定了下场的蓑衣。

买好了下一场所需的棕叶,爷爷找个熟人的地方放,便带着我四处逛逛买日常用品,吃个粉便又走回去了。

我还是和来时一样跟着他的后面,攥着他的衣服走出镇上,走回村里。

图片发自App

清晰的记得镇上的三岔路口,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代人的传奇,那时通讯设备几乎没有,而三岔路口也就成了每个赶集之人的联络地方了。

从家里出来快到三岔路口时,左边便是粮站和供销社。

每逢秋收过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上交公粮,那时人山人海。

赶集跑得最多的还是供销社,打酱油,打醋,买些零碎的生活用品,因为忙着农事,因为路远,因为五天逢一场,所要考虑的日用品要维持到下一场,特别是盐巴。

让人难忘的还是柜台上那几个敞口的玻璃瓶罐,里面装的是各种果果糖,白糖,红糖,只要一进去我便会咽好几回口水。

卖货的老爷爷在罐子里乱抓一小把,放在秤盘上称,加了又减,减了又加,小气得像葛朗台。

称好后便用黄纸包起来,用绳子打结。

右边有一小路走进去不远,在一个半山坡上便是牲畜的卖买活动场所。

特别是这时快农忙,比以往的任何季节都要繁华。

附近的村民早早的就把自家的羊猪牛都赶到这里,也有做生意的,那时的人很朴实守信用,买卖即在一口价,当场兑现,平等交易。

往三岔路口直下便是去县城的必经之路。

直走一两口路左边便是电影院,新华书店,阿拉政府。

右边下去几台阶井水,井水的四周便是农贸市场。

三岔路口往黄合茶田方向,有邮政局,有医院,有便电厂,学校。

图片发自App

站在三岔路口,驻足思量。

这条街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见证了小镇怎样的风云变幻,在这里又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条宽窄巷子,每条深浅的胡同,伴着那早上买豆腐的叫喊声,伴着那“酒干倘卖无”的吆喝声。

在这条街上面留下的脚印,昨天的,今天的,熟悉的,陌生的,深的,浅的…………这密密麻麻的脚印串起来,便是小镇的历史。

它记录着小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样见证了小镇的新旧更替,渐渐繁盛的成长历程。

多想再去沿着儿时走过的足迹再去重温下故乡的柔情。

图片发自App

我愿重走一次黄丝桥古城,城墙上那暗绿青苔,还有那几吨重的石头,就是那停留过岁月的拱门也告诉我,这是先辈们留下的印证,凝聚着浓厚的情愫,饱受着时光的浸蚀和承受着岁月的变迁,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屹立着……

我愿再次背上跨着竹子编的小竹篓,穿梭于乡间田野,采集可爱的河蚌与田螺,还有泥鳅螃蟹…………

我愿再次邀上儿时的玩伴,踩高脚马,打弹弓,跳房子,爬树掏鸟窝,还有晚饭后的捉迷藏…………

图片发自App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渐渐有了远方,有了乡愁。

上中学的进城了,打工的也进城了,每个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

门楼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便是一幢幢小楼房,可一年到头却很少有人在里面住,更别说袅袅炊烟了。

石板路边也长满了沧桑的荒草,斑驳的墙面隐现着时光的痕迹,仿佛在诉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段回不去的曾经,让你念念不忘;每个人都有一缕浅浅乡愁,让你刻骨铭心。

故乡的原风景,岁月再也勾勒不出那样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故乡的印象,是遥不可及触手可翻的美丽画卷。

无论走多远,无论在何时,蓦然一回眸,心中处外念故乡。

岁月序好,光阴安暖。

图片发自App

剪一袖春暖花开的暖意,愿将这字里行间的乡愁化为春风吹回故乡;挽一缕明月清风的幽静,将这美好心愿许在光阴的信笺里。

愿每个远行之人都有家可归,有家可靠;愿每个思乡的人都能找到故乡最初的模样,最美的印象!

整个三月

我一直追寻着故乡的痕迹

到处收藏着我的漂泊

于时光深处

任绽开的花朵

载着我的喃喃细语

恣意释放着我的乡愁

思念

从来没有这么缱绻

不知道走了多久

轻舟已过年华的山峦

所有的遇见与别离

缠绕着深情

弥漫着相思的彼岸

在流年的轮廓里

还是儿时的那段光阴最清澈

怀念着这份柔情

轻唤着故乡

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思念如丝如缕

眸光游离处

总有你不易察觉的地方

湿了心坎

温暖了这个春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愁.阿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