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你的收入基本上等于你五个最要好朋友的平均收入。
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基本上不会选择,所有的朋友就是那些命中注定要出现的。差不多就是你的父母所带给你的影响,比如,你的邻居是你父母选择的,你上什么样的学校,也受父母的影响极大。甚至是你在什么地方生活都是由父母决定的。
心理学上通常认为,25岁之前,一个人很难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慢慢地,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时,可我们并不具备选择的能力。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
弟子问师父:“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对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初读这则小故事时,被他的短小精悍所折服。再读还是觉得讲得太有哲理了。读过三遍之后,总觉得哪里有问题。我想我不太喜欢的原因是这则故事用了“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这个词眼让我不舒服,这也只是一种感觉。
仔细分析,我们会知道,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应对办法,这是人性。并不是所谓的“上等、中等、下等”如此不负责任的分类所决定。
我们要结交什么样的人做为朋友,首要的是识人,更合理的认知应该是:
比如,所有的婴儿都是脆弱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积极的回应。也就是,不管小婴儿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养育者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回应,并传递出这个信号--宝宝你太好、太可爱了,你怎么样都可爱。
在良好的养育下,通常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小小的自我。这时候的孩子就能承受一些打击了,父母不必全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
这里的自我指的是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经过一定时间,慢慢形成的,属于个人化的一些特质。基本由内在力量、抗打击能力、向内向外伸缩能力、包容性和灵活性构成。
等孩子的自我变得更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对他“直指人心”了。
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心理发展历程,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判断;
对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给予支持 ;
对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
对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匮乏性环境”,逼他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要寻找什么样的朋友,本质上就是我们要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的自我非常脆弱,自己的自我稳定性只有一两成,那么你就可以多去结交温和、善良、喜欢鼓励别人的人作为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坚持自我的人,就要去适当地去结交一个些诤友。他们可以直指你的内心,你也可以和他们建立结实深度的关系。
你愿意向上成长,你就要找那些敢于直指你内心的人。
反之,你喜欢待在自己一直舒服的环境里,就别找不自在了。因为人都是自恋的,所谓自恋就是永远在想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
可是我们做为单个个体,大部分时间是没办法全知全能又全对的,所以我们需要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渴望成长,我们渴望强大,这个时候我们要的是赢,而不是对。因为证明自己对太容易了,可那毫无意义。
尤其是对成长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