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性朗读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一、表演性朗读的概念及意义

(一)表演性朗读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理解,表演性朗读就是小学生利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程度和参与程度有较大的要求,学生作为朗读的主体要高度配合教师的教学。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表演,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要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相应的情感,并加以一系列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完整地演绎出文章的内容。小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的过程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在学习活动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二)表演性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现阶段,已经有不少教师依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了教学方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量保留了以往传统的教学习惯,致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作用,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表演性朗读相对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高度参与。单一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表演性朗读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举例说明:在小学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中,老师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季羡林和苗苗,进行表演性朗读,朗读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语气、动作等进行适当指导,朗读后,教师再针对朗读中的感情、内涵等问题对学生提问,学生普遍对课文有了比较良好的理解。

二、学生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要想把表演性朗读有效地应用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接受水平,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合理运用表演性朗读方法。

(一)合理选材

在表演性朗读的运用过程中,朗读材料选取的合理性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这种朗读方法,所以,教师必须优化选择朗读的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表演性朗读的材料应该尽量选择有画面感、故事性强的文章或者选段,这样的材料更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只有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朗读材料,表演性朗读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选材不当,便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缺乏,课堂沉闷,影响课堂教学氛围。

(二)合理训练

在合适的选材之外,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一学习方法,并利用它提高语文水平。按照对朗读者的安排,可以分为单人与多人朗读。一些文章可能情节比较薄弱,或涉及人物较少,这时就可以采用单人朗读的方法。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涉及的主要人物只有作者,这时,利用单人朗读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表演的特质,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对于段落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文章,应该采用多人朗读的方法。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采用多人朗读法,可以使学生们清晰地掌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明确文章的中心。

(三)强调情感

表演性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因此,情感性朗读应该强调朗读过程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来朗读课文,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切实感受朗读材料之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内容。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自豪感,鼓励学生带着这些强烈的情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强烈民族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演性朗读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