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美国史连载#25:英国内战与殖民地改良

17世纪的前几十年,北美的殖民者们轰轰烈烈地开疆辟土,纷纷成立自治殖民地,虽然挂着英王的特许,名义上仍效忠王室,但殖民地实际都属于私人公司,它存在的目的是为贸易公司获取商业利益然后出口创汇,说白了殖民地只是个“廉价工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商主义”。

不过,现在让我们回来再聊几句英国的事。

同一时期,英国国内可并不太平。那些没有离开英国的清教徒不断地为自己的宗教权利抗争,而且势力渐渐做大,具备了相当的政治实力(之前有一期我们提过这一茬,清教徒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混入议会做上层斗争,另一派主张分离出去开天辟地)。经过“十一年暴政”后的英王查理一世在1639年重开了议会,重开的第一天,积压了十一年之久的一大堆议案,如宗教问题、税收问题等使得议员们在国会大闹一场,而焦头烂额的查理一世更是当场宣布再一次解散议会,并逮捕了8名议会领袖,到了次年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措镇压国内反对势力的军费,再重开议会,当然又再一次遭到议员们的抵制和要求限制王权的抗议,查理一世差点没气疯了,又一次解散议会。

查理一世试图逮捕议会领袖

这场史称“短期议会”的闹剧在同年11月结束,议会因苏格兰大军入侵而重开。可是这次重开后的“长期议会”对国王的独断专行和横征暴敛发起了总清算,不仅宣布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更是给查理一世提出约法三章:一、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二、不得随意解散议会,三、废除迫害清教徒的宗教法庭。查理一世虚与为蛇,趁乱逃离伦敦,在诺丁汉集结了勤王军队,对国会发起讨伐。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国王军和被清教徒控制的议会军的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查理一世的旗号是“讨伐议会”,他们在战争初期曾占据上风,可惜封建王朝毕竟不如资产阶级“进步”,查理一世几次兵败,甚至被抓获、囚禁又逃跑,经过几次三番的拉锯,最后包括同盟的苏格兰军在内的国王军彻底失败,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而查理一世最后被克伦威尔控制的最高法庭判处斩首。

内战中身先士卒的查理一世


内战中的克伦威尔

英格兰议会拥戴克伦威尔为国家元首,英国暂时成为了一个没有国王的“共和国”,而克伦威尔反手就解散了议会,另组完全听命与他的傀儡议会。这段独裁统治维持了也不短,在十一年后,流亡海外的“太子”查理二世回国,带领苏格兰的军队,把克伦威尔的儿子赶下台,君主制又得以复辟

克伦威尔解散长议会

1660年重新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为了犒赏帮他复辟的诸多功臣以及身边宠臣,就在北美大手笔地敕封了几个大型殖民地:卡罗莱纳、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等。这些殖民地没有再搞自治,作为“御赐”的领地全部都是领主世袭——领主可以再分割土地封给下级诸侯从而收税。

复辟的查理二世

这么一来,北美已经经营多年的那些私营殖民地开始觉得这生意难做了,辛辛苦苦从大洋两边来回做“倒爷”,肯定不如直接做“房地产”卖地来钱快。因此1670年代前后,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经营模式逐渐开始升级,从过去私人贸易公司的”血汗工厂“模式,升级为”房地产增值“模式。尤其是那些查理二世国王钦封殖民地的”领主们“完全拥有殖民地的产权,不再依赖于土地上的农作物产出和远洋贸易来盈利,而更注重类似”政治和文化IP“的打造。

例如在卡罗莱纳殖民地(卡罗莱纳源自拉丁字Carolus,即查理,是为了纪念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领主将土地分割转让给二级殖民者,问后者收税,并承诺在殖民地境内的“宗教自由、政治民主”等权利。后来,他们还干脆扩大了移民渠道,不仅接纳来自英国本土的移民,还接纳其他自治殖民地的新移民,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努力打造(并输出)自己的社会”软实力“,以期对邻近地区的移民产生吸引力。

这场社会运动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安东尼 · 阿什利 · 库珀(后来的沙夫茨伯里第一伯爵),他是卡罗莱纳的领主。1670年在他的资助下建设了查尔斯顿城,并发展成为南卡罗莱纳的首府。他的朋友兼私人秘书(后来的大哲学家)约翰·洛克帮助他起草了《卡罗莱纳基本法》。

沙夫茨伯里第一伯爵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说美国史连载#25:英国内战与殖民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