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 106天 20210818
【书目13】《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作者】郝晓东
【版次】大象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
【页数】216页
【进度】1–5页
【摘评】
今天读了汤勇老师为本书作的代序:《改变教育必先改变自我》。
代序中第二段文字是这样的:“当我们赋予教育以纯粹、学校以宁静、孩子以陪伴、心灵以自由时,教育就变得简单而深邃,教育的一切便在静悄悄地发展着;当我们赋予教育以功利、学校以喧嚣、成长以‘速成’时,教育就变得混浊而浅薄、世俗,所有的改变、所有的成功也就注定是一种失败。”
这段文字高度概述了教育因何走向全然不同的方向。可怕的是,“静悄悄的发展”在当下“门可罗雀”,教育正如火如荼地扛着“成功学”的大旗横冲直撞。用汤老师的话说。“教育的功力与喧嚣所带来的为分数至上,让教育在远离本真和偏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轨道的教育要如何才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要用多久才能回到正常轨道来?要舍弃放下什么,才能用比较低的成本将其拉回到轨道上来呢?
【打卡】第107天 20210819
【进度】1–17页
【摘评】
从这十七页文字中猎取到的常识性知识有:怀特海、博尔诺夫、阿德勒、皮亚杰、维果茨基、《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生命中最好的语文》。为什么说是常识性知识?因为我应该知道但却不知道♀️。
序言部分作者简单介绍了怀特海、博尔诺夫、阿德勒的教育思想及其著作。
翻看目录,本书分为六章,每章标题均由一个并列短语构成,共计十二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将序言中所述的三位教育家的三部代表作品提炼为了十二个关键词来进行解读。这种啃读法从未见过。
第一章的关键词为“目的与节奏”,分为四节,今天读了前两节。
前两节是围绕“目的”而言的。作者认为怀特海所述的教育的目是使人智慧;马斯洛认为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这里的智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它的重心在于理智分析;另一方面的训练重心则应当放在直觉方面,即艺术和美学教育,旨在培养一种审美的习惯。”所以说怀特所追求的教育给人的智慧“是理性(求知、求真)智慧和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有机统一。”这种教育目的的达成,是需要通过“文学修养”、“科学修养”、“记述修养”这三种课程习得的,而且学习的过程三种过程应该有机融合而非各自为阵。
这是怀特海的想法。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当下的教育,说的好听点是为了使人得到知识或技能,说的现实一点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得到好分数、考到好的学校、谋得好工作、过上富有体面的生活……当下的学校课程,哪敢妄谈什么“少而透、整合”,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全部独立开课,全部很重要,全部要参加过关考试。几乎每次去上早读课,都能看到有学生在抄写卷子,甚至课间休息时也有。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卷子,他们眼里的课程就是作业、卷子、考试、成绩,与学习无关,或者说学习就是做卷子考试。这就是当下我们龌龊不堪的教育目的。我们与“教育使人智慧”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正全力实践着这样一种教育目的:教育=上学=上课=写作业=考试=分数=厌学=厌世=……想想就很绝望。
这一节最后一部分“教育要培养有风格的人”没太读明白。是不是“智慧”所指的“价值”层面呢?那第三部分“知识贵在运用于当下”指的就是“理智”层面了。那么这一节的四个部分的关系就是“先破后立”了。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那么怎样的人算是“自我实现者”呢?“有超强专业能力”的人;有“超强的学习力”的人。“而学习力就是控制力,就是专注力,就是阅读力”。郝晓东老师对“学习力”的解读让人信服。
很喜欢结尾这一段文字:
“懂得自己无知,而更谦和;理解他人局限,而更慈悲;洞察世事无常,而更坦然;看透世事有限,而无妄念;明白结果偶然,更享受过程。让我们努力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吧!”
【打卡】第108天 20210820
【进度】25-42页
【摘评】
今天读了第一章的后两节。
教育的节奏:浪漫—精确—综合
本节作者对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论,即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或者说“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循环),从“提出的依据”、“内涵是什么”、“现实的教育价值”以及“有何误区”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读完一自问:我的课堂教学处在那一个阶段?想一想有点发冷汗。
二感叹:作者说把人一生看作一个循环周期,那退休到生命结束属于综合阶段,人生的综合阶段真的来的这么晚吗?
三醒悟:作者说:“小学阶段缺乏丰富的浪漫,过度精确,导致学生学了一堆僵死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被抑制”读到这,方才明白小学教育是怎么“泯灭孩子的天性”的。
本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谈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的。写到这里,必须推荐《阅读的力量》这本书。真的,阅读对于任何人的意义之重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
【打卡】123天 20210906
【进度】47–55页
今天又拿起了《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读了第二章的前三节。
本章的关键词是“遭遇”和“危机”。这一章是作者对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解读。
作者先明确了遭遇和危机的概念,又厘清了二者的关联:危机和遭遇对人产生的共性是,它们都会使人打破原先生活的平衡,使人的连续性中断,而使教育和生活发生突变。不同的是,危机对人产生的负面作用更严重,由于外部条件的恶化,人原有的认知和习惯造成了冲击。如果个体不能够及时调整,并积极应对,那么就会给人带来破坏性,对人产生危险,酿成灾难。
博尔诺夫认为干扰教育来自外部的危机是必然且不可消除的,所以竭力避免是徒劳的,坦然面对并积极寻求新的成长的途径,才能化危机为成长的契机。这个看法告诉教育者,突发的危机事件难以躲藏,也不能避免,所有的“应急预案”都是为了应付形式主义的检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抗拒不逃避,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找新的成长的契机。
【打卡】124天 20210907
【进度】56–76页
今天读了第二章的余下三节内容。
关于“遭遇”给教育的启示有:
1.“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必要的自尊、自信,没有内在的积极的自我肯定,没有想成为高尚卓越之人的愿望,没有想成为好人的倾向性,那么就会滋生出种种问题,如果撒谎、懒惰、逃课等,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没有触及内心的遭遇,学生的生命就长期处于遮蔽、沉沦状态,对周围一切或者疲惫应付,或者满足于肤浅的暂时的小成绩而不自察,总之,生命缺乏敏感。”因为“遭遇”对人的意义重大,所以教育者应为受教育者积极创设“遭遇”产生的条件。要创设遭遇产生的条件,在学校,主要渠道是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只有课程丰富了,学生产生遭遇的可能性才能增加。
2.教育者本人也要努力创造遭遇,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为:“如果教师没有把专业发展当作内在的追求,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得到完善和提升,如果教师没有形成稳定的职业信仰,如果不能产生真正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改变其全部生活的遭遇,那么读书、听讲座、外出参观等,就只是外在于生命的负担,或者只能求得点滴的教育技巧,而不能形成强大的根本动力,不能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关于“危机”给教育的启示,在我读来尤为可贵的是:我们要建立对世界根本的信任,这种根本的信任超越了一切的“忧虑”和“失败”,是我们生活的最后基石。看透这个世界,但我依然爱它。人类生活只有基于对世界的根本信任,才有可能在世界上产生有意义的行为。只不过这种重新获得的对世界和生活的信赖也仍然时常受到威胁,人们必须不懈努力与克服不断产生的绝望感。
还有经典表述要摘录:
1.我们很多人皆如普通的猫鼬一样,终其一生都仅仅是为了安全、温饱而在“地下”忙忙碌碌不停“打洞”,忙碌且满意着,不去审查,认为这就是天命…
2.“超越你所看到的”。
3.真正难以超越的是“顺境”,是自己苦苦奋斗、梦寐以求的“成功”和“既得利益”,许多人不是“死”于苦难和逆境,而是“死”于“功成名就”,迷你“荣华富贵”,止于“鲜花美酒”。
4.我不相信平庸、堕落是自己的宿命,如果有,我的宿命也应该是找寻、发现、求索、追逐。
【打卡】第125天 20210908
【进度】77–85页
今天读了第三章的第一节。
本章的关键词是“空间”和“时间”;第一节的主要讲的是“空间”。
博尔诺夫分析空间的内涵,核心就是启发教育者,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园,让人获得安全感;一方面要培养“根本的信任”,能够让人在失去家园时有重建家园的勇气,能够让人有离开家园不断向未知空间探索的胆量和冒险精神。
【打卡】126天 20210911
【进度】86–106
前天因为课题加班至凌晨12:30,没有读书打卡;昨天因为课多加教师节,也没来得及打卡就困的不行了;今天差点也懈怠了,钉钉上听课时听到一句话:糟糕的坚持好过轻易的放弃。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此话,但就读书打卡这件事来说,真的蛮有道理的。所以就继续开启这“糟糕的坚持”吧。
今天读了本章的二三节。
第二节“生命的本质是时间”中关于“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讲述蛮有意义的。一个人的时间可分为专注时间、休闲时间、暗时间、“高峰体验”、压缩时间五种形式。我们要善于利用好这每一种形式的时间,才能活出自己生命的本质。
【打卡】第127天 20210912
【进度】107–128页
今天读了第四章:气氛和信任。
本章的关键词是“气氛”和“信任”。
第一节围绕“气氛”讲了“安全安”和“良好情绪”两个方面的内容。书中明确指出:过严的课堂纪律要求会冲破学生的心理安全防线,过度的批评教育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过度的教育竞争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安全感的缺失。关于良好情绪,书中明确指出:老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和学生的愉悦关系(不是亲密关系)。通俗意义上来说,不论安全感还是良好情绪,都是旨在“建立关系”,没有好的关系就不可能生发出好的教育。
第二节围绕“信任”讲了四个方面。就信任的内涵而言,这里的信任是一种“信仰、信念”。就教师而言,“无限信任是指,老师坚信虽然学生可能在某件事上是会失败,但生命本身不会失败……对具体的“事”的信任有可能落空,而对生命本身信任不会失望。”
信任的意义在于:老师对学生的这种信任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有决定性的影响。老师必须学会在各种令人失望的情况下仍能建立起对儿童的信任,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庇护下儿童才能良好地发展。我们在教育生活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怨”和“挫败感”,就是源于我们缺乏对生命本身的信任而过多追求具体事上的“成功”。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说耐心也是一种信任:第三节作者谈了一部电影《街头日记》。这部电影我六七年前带着学生看过一次,今年暑假自己在家又看了一次。每次看,都惊异于女主身上怎么能够有如此无极限的力量?今天这本书给出了答案,用魏智渊老师的话讲:
1.相互刻写,意味着要花费精力,没有这些付出,凭什么要求学生的信任?
2.你的付出要远远大于你对学生的要求,要求才能起作用。泰戈尔说,只有热爱人的人才能责罚人。
影片中的艾琳老师就是如此抵达常人所不能抵达的高度的。
【打卡】128天 20210913
【进度】129–137页
今天开始读第五章,本章关键词“语言”与“深描”,一共分为五节来讲述。今天读了第一节;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从人类写的角度而言,“我们被语言所创造,我们依赖语言而活,但语言也限制了我们”,因为语言对人类有如此影响,她也给了教育颇多的启示:1.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重视语言的塑造作用。2.反思自己被怎样的语言塑造,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3.警惕语言的遮蔽作用。常人由于思维的定式和知识的局限,自我的反思往往发现不了真问题。之所以没有有效的反思,就是很难突破语言的障碍。
在教育中,执教者往往乐于选择“直观教学”方式,但真正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思考力、发展学生学习力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对话教育”。因为对话是双向互动的,对话要进行需要对话者本人克服偏见和习惯性观念,对话要求人有整体的系统的思维……对话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双向互动的自觉的受教育过程。博尔诺夫有言:“教育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职责:教育人类进行对话,培养其对话的兴趣和能力。这是教育为拯救受难的人类应做的贡献。人类的命运直接取决于教育能否在这方面取得出成功。”对话需要勇气,执教者特别需要习得这种勇气,因为这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
【打卡】第129天 20210915
【进度】138—147
今天读了第五章的二三两节,关键词是“深描”。
第二节中作者介绍了一种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深描。这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叙事,但较之常见的教育叙事更能反映教育的本质。
“深描,就是通过观察着适当的“剪裁”,生动、鲜活、完整的对世界进行描述,呈现事件的本质,让世界本质处于无弊状态,让本质以本来面目呈现。”
在深描练习中,要特别防止以下情形出现:1.抒情。情绪就像云彩,漂亮,但常掩盖了天空的深邃。2.讲道理。若非特别必要,要让事物本身开口说话,而不要代替事物说话。3.缺乏节奏。一切事件都有节奏,就看你能否把握。
【打卡】130天 20210917
【进度】148–173
今天读了第五章的后两节。一节内容是郝晓东老师2011年的教育叙事,另一节内容是干国祥对此教育叙事的评述。
这应该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一篇教育叙事吧,读了有50分钟。一个人的一年如此叙述下来竟然这般丰实,当然前提是你经历过的都是用心走过的,没有洒下过汗水的土壤,是长不出好庄稼的。
斯蒂芬·维茨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郝小东、干国祥,还有许多人,都寻到了这样的幸运。幸运不是遇到的,是苦心寻得的。
【打卡】第131天 20210918
【进度】180–190页
今天开始读第六章:自卑与超越。
读完了了第一节的内容。
作者首先阐述了阿德勒所说的自卑的内涵。“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二是生命自身的有限性,或者说无能感。我们理解的自卑相对的概念是自信,而阿德勒提出的自卑相对的概念是超越。”
作者反复强调说:引发自卑的不是事实,而是个体对事实的感觉或者看法。自卑感主要缘于心里感受,而不完全是客观事实。所以说,自卑感说穿了就是一种主观的认定。
怎么做,才可以让孩子尽可能不这样的主观认定自己呢?看图。
【打卡】第132天 20210920
【进度】190–216页(完)
终于于昨天和今天抽空读完了此书。
本书的最后两个关键词“自卑”与“超越”,旨在解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
第六章余下的三节内容,让我特别有触动的是关于“问题儿童”和对“懒惰现象”的理解。作者说阿德勒认为,所谓的“问题儿童”,就是采用错误的方式来追求优越的学生。因为教育者对一些“慢发展的孩子”失去了欣赏和等待,所以教育就无从说起。在你急功近利要治疗学生“病患”的时候,其实你自己也病得不轻。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问题儿童”的出现,与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是采用的错误做法密切相关。当然,与来自家庭的非民主型养育方式也息息相关。民主型养育方式要做的以下四点:1.孩子取得成就时,多鼓励,少表扬。2.孩子犯错时,多指导,少批评。3.不给孩子许诺,也不逼迫孩子许诺。4.允许情绪和愿望,但限制行为;表达权威,但不侮辱孩子。
这几节中,作者反复重申:“决定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看法会影响行动,行动能决定目标。”因此“信心对于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这种心理,不论对教育孩子还是对自我成长,都尤为重要。
最后一节是干国祥老师的《如何理解懒惰现象》一文。这本书读到这里,又一次提醒我必须要读读干老师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