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人生,无非不忘初心——《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摘记

        卫西谛以电影《落魄大厨》为例说:美国没有欧洲大餐那样有优雅、繁复的贵族传统,也不像中国的饮食文化那样具有伦理意味。美国的食物很简单,这个简单又不像日本食物那么富有禅意。美国的代表食物说白了就是快餐——但是美国人没有传统和伦理的包袱,他们注重时效、快捷、乐观。

      看看我们的饮食,确实感慨万千。没有哪一个民族能能像我们一样,把吃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把吃吃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不知多少中国人把面前的餐桌当做了人生的道场。

      家庭中,但凡重要的大事,基本都是在餐桌上解决:逢年过节、娶妻生子、老人祝寿、升学迁居、招待客人……

      工作中,打点客户、联系业务,首先想到的是请人家坐坐,然后再说话就好使了。迎接检查,招待是否周到与检查结果息息相关……

    与朋友交,过段时间不在一起坐坐,便觉感情疏远了,非得在撮一顿中叙叙旧情,啦啦闲话才觉是那么回事……

      其实,这种饮食观是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的,比如六七岁的娃娃,学校每到六一或者元旦都会搞庆祝活动,娃们最感兴趣的不是看节目,而是学校允许带吃的到学校,在联欢会上和小伙伴一起吃。有些班级甚至精心组织“美食节”。这类活动不仅娃们喜欢,家长们更是热情高涨,会乐此不疲得为孩子们奉上一场饕餮盛宴。看吧,各种水果拼盘、肉素水饺、热炸美味,蛋糕、蛋挞、牛轧糖……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无一不是亲手制作,连爸爸和外公都会加入厨师行列。庆祝活动的主题成了大吃特吃。只要孩子们吃得好,新年就过得好,只要吃得欢,家长们就会乐颠颠。就这样,吃被赋予了重要的仪式感,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意味……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被这种“中国特色”浪费了太多宝贵时间。有多少次,我们整晚在餐桌前说着无聊的废话,在虚情假意地推杯换盏。有多少人,彼此根本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是一路人,却不得不坐在一起,从一个盘子里夹菜,从一个碗里盛汤,一顿饭之后转身陌路。谁也不知是从何时起,我们背负起了伦理的包袱,无奈地应酬在餐桌前。

        热爱食物,是热爱生活的方式。我们对食物应该多一些尊重,对聚会多一份负责。我们应该回到发明美食,制作美食的初衷,与喜欢的人一起去欣赏它,享受它。我们也应该丢掉那些伦理的包袱,像尊重美食一样去尊重我们的人生,用简约的方式享受人生,不忘初心。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食与人生,无非不忘初心——《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