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始热映时,
李安接受采访被问到“现阶段你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
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只是腼腆地回答说,
“我太太能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
李安的幸福观跟你不太一样吧?
所以,当天看完以后,我的朋友就问我,
“幸福这么主观的东西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呢?”
一个概念
说实话,心理学很难有统一的理论,但的确会有主流理论。
今天我给你介绍一个关于幸福的模型,它是由哈佛大学的讲师,
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
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
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
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
即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第一种人:自我实现型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
清代名将左宗棠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听说也是挂在李嘉诚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幅字
——“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
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义和快乐相结合的例子。
第二种人: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中国很多“50后”、“60后”属于这个类型。
他们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但是对自己,却连贵一点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比如,我的爸爸妈妈,我总带着一种很尊敬但又心疼的心情看他们。
他们的一生就是在 为一个一个目标战斗 :
进城、户口、买房、工作、生孩子,帮孩子上好的幼儿园、中学、高中、大学,然后帮孩子带孩子……
他们很少为体验、为快乐真正投入什么,很少享受生命的快乐。
其实不仅是老人家,职场上大量的“工作狂”也是忙碌奔波型。
这些人把达成目标或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但是这不算真正的幸福。
因为这是和之前长期的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所共生的。
就像一个人头疼好了,他就觉得头不疼很舒服,但你总不能说这叫“幸福”吧?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天天都很健康,不是吗?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
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
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第三种人:享乐主义型
关注当下,却不太关注未来的意义,被称为“享乐主义型”。
马库斯·阿列克谢·泊松(Markus Alexej Persson)是《我的世界》的创始人。这个游戏在国外非常火。
2014年,他把工作室以25亿美金卖给微软,从此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但三个月以后,他就在“推特”上面发言说,自从成为亿万富翁,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他说,问题在于没有理由继续努力了;
人际互动也变得不可能,感觉不到挑战,只有无尽的空虚。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享乐主义者。
今天到处都是免费游戏,免费视频,实在谈不了女朋友,还能看直播……所以,只要你愿意,似乎可以永远享乐下去。
但是——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第四种人:虚无主义者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既不快乐也不幸福。他对未来没信心,对现在又无能为力,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生活里去。
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离你不远了。
一个策略
一旦我们理解了4个类型,我们就可以很快地定位自己,并且给自己找到更幸福的路径。
你是哪个类型的呢?
有个方法很容易帮你辨别,就是尝试一下 幸福笔记 。
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周你做过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幸福的5件事,给它们的意义感和快乐程度分别打分,看看单独的分数是多少?
你也可以把总分加起来,看看你上周获得的幸福和意义的总分是多少?
很快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个类型。
建议你一定要动手做一做,因为做出来的结果跟你现在想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然后,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 “幸福维生素” :
1.忙碌奔波型:与自己约会
对于忙碌奔波型,增加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快乐是很有帮助的。
你不妨尝试一下与自己约会。
什么叫“与自己约会”呢?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本来准备安静地读一本书,但突然有同事跑过来跟你说,
“嗨,今天晚上我有话跟你说,你能停一停吗?”
一般,人们都会放弃读书时间,去跟那个人约会。
但如果今天晚上你本来约了我,这时候别人过来询问,那么你一般会拒绝说,
“对不起,我已经约古典了。”
听上去很顺对不对?
但是“细思极恐”啊!
为什么约了我,你会推掉,而约了自己,你就会答应别人呢?
难道我和你的关系比你和你自己的关系还重要吗?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的下意识反应。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
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
正儿八经的在日程表上面填上一个约会时间,
推掉所有的工作和邀约,暂时忘记苦大仇深和宏伟的目标,
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
——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
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
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
当然,这个练习进一步拓展开来,就是给自己的礼物,给自己的体验。
总之——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2.享乐主义型:意义镀金术
忙碌奔波型的人要“加快乐”,
而对于享乐主义来说,
就应该“加意义”,
不妨称之为 “意义镀金术”。
但是,千万不要从什么“发现梦想和激情”这种意义界最高难度的事开始。
从小事开始,比如多做点善事,多帮帮别人,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地投入一小段时间。
你可以尝试发现和利用一些自己的优势。
如果暂时发现不了,那就学一些诸如读书写作、自我管理这种一定会有用的能力。
你可以开始培养一个 最小的好习惯 ,比如,尝试练习“延迟满足”。
有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你看一看。
慢慢的,你会在这些行动中间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3.虚无主义者:动机检索
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你可以选择“加快乐”或者“加意义”中任何一条路径作为启动。
不过,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至少在读这个专栏的时候,你就不是。
你不妨尝试一下,做“动机检索”。
什么叫动机检索呢?
——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推动你读这个专栏,
并且读到这一篇的?
无论这个力量是好奇、成就感,还是对自己的期待,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努力下去。
细小的、让你幸福的事情,就是你人生的火苗。
关键是要持续地为这个火加柴,慢慢地把它变成一个真正能够燃烧你人生的燎原大火。
4.自我实现者:努力更幸福
对于“自我实现者”,你可以更幸福!
你可以把问题从 “我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
改成“我如何才可以更幸福呢?”
在“幸福笔记”里回顾上一周的5件事,
然后问问自己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快乐的,
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意义的,有哪些事可以多做,有哪些事可以少做。
总之——通过“加意义”和“加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
一个总结
沙哈尔认为,幸福=快乐+意义。
通过这两个要素,能把幸福分成四种类型。
盲目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误”,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他应该做的事情是“加快乐”。
享乐主义型的问题是快感至上。
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地刷快乐,就算没有目标也可以幸福。
他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于梦想和价值,因为他们连有限的幸福都感受不到。
你可以通过记“幸福笔记”
了解自己是哪一种类型,
然后通过“与自己的约会”、“意义镀金术”、“动机检索”,让自己变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