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本质:兴趣引导而不是知识灌输

在知识爆炸的当下,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查阅浏览全世界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简单,如果孩子的教育只是在灌输知识,或许有一些好处,但其好处远远低于引导兴趣所能抵达的高度。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只是教授知识的话,那就太局限了。

灌输的知识总是很快就会忘记,如果不应用,大脑就会很自然的逐渐将其淡忘,而只有对一些领域有兴趣,专注于某一个知识领域,孩子才会因为热爱和兴趣而不断深入研究,直至有所成就。

我们教育孩子的宗旨,应该是专注于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教会她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社会运转法则等等,而不是强制的知识问答和记忆,博雅和效用才应该是我们教导孩子学习的方向。

智慧与知识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信息,而如果你能够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做到为我所用、融会贯通,就可以成为你的智慧。

兴趣教育就是通过让孩子主动学习知识之后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之下,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教育不应该是把东西装进盒子的过程,而是类似于食物在胃里消化的过程,知识的转化是需要消化的。实践和观察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方式,通过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探索欲,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好奇心,从而主动去探寻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奥秘,这样的方式就能极大实现孩子认知的进阶,而不是空洞的死记硬背式的短时记忆。

教育也可以分为技能教育和博雅教育,技能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特专长,即技能,这个技能的获取包括方法的学习,以及技能本身的学习,学成之后就可以依靠技能来实现生活的交换价值。

而博雅教育则侧重于生活,在交换价值之余,我们为了满足内心的愉悦和寻找快乐,需要一些博雅文化的学习,通过鉴赏等方式提升个人在这方面的认知,从而学会欣赏美好的事物,从中得到乐趣,这种教育不一定是为交换价值服务的,通常更多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比如参观美术展、看话剧和参观博物馆等。

教育的高阶方式,是个体实现技能教育与博雅教育的统一,即交换价值的技能本身就是生活乐趣所在,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相统一,快乐就会最大化、工作的交换价值也自然能实现最大化。

教育更多教的应该是创造力、方法论、鉴赏力、道德感,以及责任感,而不仅仅是知识,当教育引导一个人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构建自身价值观的时候,这种教育就达到了她应有的目的。正如中国的那句古语一样:“教书育人”,教书就是育人,教育就是培育人。


参考书目:

《教育的本质》,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教育的本质:兴趣引导而不是知识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