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石头——读《汴京之围》有感

 王朝的覆灭、政权的更迭、民族的战争,这些足以后人大书特书的历史,皆从一块石头,一块位于北宋的皇家园林艮岳的巨石开始。顽石得以见证历史,这便是《汴京之围》这本书令我惊奇之处。

  本书的主线,叙述了北宋覆灭的全程。从辽国的衰败,到金国崛起,宋金结盟,再到金灭辽,灭宋。史实的叙述平淡无奇,我就不再赘述。但此书的独特不在于此,而在于作者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通过皇帝,官员,女人等不同群体的视角,勾勒出北宋覆灭的全貌,这种类似于《万历十五年》中显现的大历史观是我所感到震撼的原因。

  人们总说,读史使人明智, “明智“二字太过于虚无缥缈,个人认为,读史的意义在于”通今“,即透过历史,发现前人、前事与今人、今事的相似之处,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若只是单纯的了解历史,没有通过历史,改变当下的觉悟,大抵会成为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作者在书中曾提过这样的话: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要么不轻易言战,要么便是举全国之力开战,死战到底。北宋的覆灭,可从这句话窥的一二。在金国实力较弱,主动开战的胜算较大时,主和派把持了朝政,与敌议和,不仅耽误了战机,得以给敌人休养生息的机会;在敌人来势汹汹,难以抵挡时,主战派又粉墨登场,结果注定是螳臂当车,落得个国破家亡的结局。

  古时的战事如此,今朝的世界亦是如此。二战时英法的绥靖政策,得以给第三帝国增强实力,发动二战的机会;于此相反,我国发动的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乃至前些日子的贸易战,无一不显示了国家在面对潜在威胁时的果断与决绝。

  再者,书中让我颇感滑稽甚至荒诞的一幕在于:朝廷在面对金兵时软弱无能,军队将领指挥失当,士兵战意低迷;官员决策时畏手畏脚,犹豫不绝;但在金军攻破汴京城,向北宋索取财富,城池,乃至女人后,整个政府部门便高效的运转起来,短短数日之间,便能把汴京城内的资源搜刮一空,其机构运转效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这一幕不仅引我深思:这样的一个对外软弱无能,对内“重拳出击”的国家,他的人民真的会拥护他吗?历史马上给出了答案:“靖康之变”后,钦、徽二帝皆沦为金人的阶下囚,为保证宋朝的稳定,金军要求宋人再推选一个“新皇帝”,以此使得宋朝得以维持。面对这一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无礼要求,既没有官员的呼天抢地,大力反对,更没有民众的义愤填膺,无人在乎皇帝的姓氏与否,他们只需要一个傀儡般的“精神领袖”便可得以苟且。

  至于那块顽石,更是安静的矗立在艮岳的一角,见证着昔日繁荣的皇家园林在“靖康之难”中付之一炬,成为这个帝国覆灭的无声见证者。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证历史的石头——读《汴京之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