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王国维隔与不隔2 为何说李商隐是4P型诗人 白居易是4C型诗人

前言

上一篇文章《隔与不隔 1 ,人间词话为何说池塘生春草不隔, 而谢家池上“隔”?》,说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关于隔与不隔的论述。

作诗产生“隔”的原因,一是因为用了读者不理解的用典,二用了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归根到底是写了一些让读者很难理解、甚至猜来猜去的作品。

简单来说,隔,就是作者(主体)与读者(客体)之间信息传达不畅通。

老街在这里用李商隐和白居易来聊一聊4p和4c的不同。很多人工作中会接触到4P到4C的概念,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常用的营销理论,一个站在产品的角度看问题,一个站在顾客的角度看问题。站在产品的角度而不是站在顾客角度就容易产生“隔”。

一、4P诗人李商隐

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这是站在产品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作诗如果只顾自己的感受类似于4P,只顾自己去写,读者们的感受与理解跟我有什么关系?甚至有的诗人故意写一些隐晦令人搞不太懂的东西出来。昨天老街写了一篇《作诗不可不学的秘诀 看钱钟书诠释《锦瑟》领悟李商隐的手段》,李商隐的一堆无题诗搞得大家神魂颠倒,一首《锦瑟》惹得多少人打起来笔墨官司。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用典不明白会产生隔,但是等我们把典故搞明白了,还是会产生隔。诗词里面常常有寓意和寄托,这也是产生“隔”的另一种原因。

我们再看看宋末元初王沂孙的咏物词,《齐天乐·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诗人表面写的是蝉,其实表达的是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 看不出深意的读者自己未必觉得”隔“,但是了解作者深意以后,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4c诗人白居易

4C理论即顾客需求(Consumer’s Needs)、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便利性(Convenience)四要素。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说典型的4c型诗人,白居易可以算一个了,南宋魏庆之著《诗人玉屑》卷八记载: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诗人玉屑》卷八

魏庆之说,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的《冷斋夜话》云白居易作诗“老妪能解,”加入老妪听不懂的话,就赶紧修改。因为白居易的诗名太盛,影响到唐末的诗太过于“鄙俚”:粗俗浅陋。

又张文潜云:世以乐天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诗人玉屑》卷八

魏庆之接着说,按照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的分析:大家以为白居易作诗容易,其实也是改来改去,最后的终稿与初稿差别很大。张耒是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

苕溪渔隐曰: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

魏庆之最后说,南宋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白居易作诗虽然浅显,但是可不完全像惠洪《冷斋夜话》说的那样,难道惠洪自己不想想作诗至于老妪能解,怎么还能成诗呢?

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4p与4c的不同

老街觉得,这一段关于“老妪能解”的争议且不必参与,但是白居易能够征询读者的意见来改诗和作诗,其实和今天的生厂产家根据顾客的喜好、个性需求来生产产品类似,这就是4c。

1、4p诗人

今天无论是写网络小说,作自媒体,还是写影视剧本等,当然以读者(市场)为中心。假如广大的读者不认可,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小范围流传,是换不来钱的。又如学术著作和写网络文章因为受众不同,表达的方式自然不同。

假如写自媒体文章按照学术著作的方式来写,就有点像4p了。例如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篇》写得再好,大家看不懂也没有流量,因为他的受众不是老妪而是高级知识分子。

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想作4p诗人,但是总喜欢掉书袋滥用典故、表达方式也有问题,最后却认为读者不好,或者埋怨这一届观众不行。这就要研究一下4c了。

2、4c诗人

做好4c,就要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假如你故意像给读者传达一种朦胧感,当然可以写的隐晦难解,题目也就用无题好了。如果像让读者理解的明白一些,就要注意信息传达的方式。

例如用典,尽量不要用僻典,用字用词也不要用太生僻的字词。表达的方式当然可以多变,有时候诗家语确实不太好被现代人理解,也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老街上一篇文章《隔与不隔 1 ,人间词话为何说池塘生春草不隔, 而谢家池上“隔”?》,里面说王国维引用了姜夔的一首词,里面有隔也有不隔。但是姜夔有个好习惯,就是特别喜欢给他的词写序,这就很容易让读者了解创作背景,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词序: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词序

还有人喜欢在题目中告知读者一些信息,例如杜甫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还有诗不甚长,但是题目巨长的《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结束语

作诗的隔与不隔,简单来说,就是读者能不能看懂,能不能领悟作者表达的内容和营造的境界。我们读苏轼词感觉不隔读辛弃疾词感觉隔;读白居易感觉不隔读李商隐感觉隔,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的作者喜欢用典故或者使用代字,而读者水平参差不齐,大学教授一看就懂,但是老妪不能解,那么这首诗对于教授不隔,对于老妪就隔了。

第二、作者虽然不用典,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太好理解,例如李商隐的隐晦,姜白石的“娇揉妆束”等,也会让读者产生隔。

第三、寓意和寄托 ,例如王沂孙的咏物词,表面上说的是甲,深层里说的是乙。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很多人是为了避祸,所以不能说的太明白。

作诗不必一定要老妪能解,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解自己,因此总会有“隔与不隔“的现象。根据您个人的情况与写作的目的,可以适当分析一下4p和4c的区别。

作者和读者之间还有一层关系,这层关系决定了你是一个流量作家还是一个无名作家。但并不是写口水诗和打油诗就是4c了,人们都喜欢优秀的作品,读者也在学习和提高。因此把握好“度”很重要,例如难解的李商隐是一个优秀诗人,而白居易也是一个成功的诗人。

@老街味道

锦瑟解读之二 从钱钟书诠释李商隐《锦瑟》学习唐人作诗的秘密

《锦瑟》解读之一 李商隐这首诗到底说了些什么

为什么欧阳修不喜欢杜甫诗 而杨大年笑话杜甫是村夫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说王国维隔与不隔2 为何说李商隐是4P型诗人 白居易是4C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