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此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尝试用第三人称写每天的日迹,期望让自己在回头重新观望当时发生的一切时,能够转换到更加客观真实的视角,从旁观者的立场加以解读,算是追求理性的一种方式吧。

没有评价短期效果,也没能长期坚持,直到昨天又开始新一轮的尝试,一边打字一边有点奇怪的感觉,难以描述。

恰巧今早听到万维钢老师在课程中说,任何公开发布的文字都应该首先具有服务意识,要学会区别真正的文章和日记。

很明显我们都知道但凡是公开发表的文章,都是给别人看的,而日记则是写给自己的,对象不同,服务意识必然也不同。

那既然文章是写给读者的,在写的时候就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下一句话,人家感不感兴趣,这不是流水账不流水账的问题,是从根本上就不能混淆受众群体的问题。

我承认自己好像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我敲下那些自说自话的文字时,只顾自己过瘾、练手、发泄、整理心情……好像从没考虑过读者的感受,万老师说的对,这世上除了我妈妈,谁在乎我干了什么,心情如何呢?

既然占用了别人的注意力,就得给人提供服务。

然后……然后,此时此刻就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了,这与能力有关,期望和现实往往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不管怎么说,思考是服务的基础,对待话题,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对待自己的言行,输出文字前,都需要思考整理,才有可能给别人带来提示,引发更多思考,或引起更多重视。

我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我不确定。

但我很想做一个能对别人有启发的人,有积极影响力的人。

而影响力的缔造,除了能坚持一件事,更要获得受众群体的支持,终极目的不是成为别人眼中厉害的人,我们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故事主角,我们只可以做好维护中心和记录故事的使命,别的就顺其自然。

话说白了,读者在乎的是我们文字的内容,而非我们本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