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什么是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

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思考:

这个课题可以理解为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分内之事;

比如说,在该学习的年龄段是否正在学习,这是孩子的选择,是他的课题;

我有一位朋友就是18岁开始来城市打工的,18岁是很多人高考完即将选择读什么大学的阶段,是大多数人决定继续深造的时候,对于不同人而言,学习这个课题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

当一个家庭特别贫穷,希望孩子能早点分担家庭重担的时候,赚钱成为了这个孩子的首要选择,而学习是在有钱之后才能考虑的决定。

有的人会指责孩子为什么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想要通过自己的道理去劝服对方继续学习;

可如果孩子本来的强项就不喜欢读书,那么这个劝服就成了干涉他人的课题和抉择。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他人的选择,也要把可能遇见的后果提前说清楚,如何选择是他们的决定。

2.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思考:

很多人都喜欢对别人的工作指指点点,希望通过一顿数落让对方改变成更满意的样子;

比如说,我是一个追求高效率做事情的人,而一位朋友恰好是慢吞吞的性子,我总希望她动作能快点,而她总是不情不愿的加快速度。

表面上看,这段关系还没有出现裂缝和不愉快的征兆,但说不定对方已经在心理记上一笔账了,随着日积月累总会爆发。

如果我们不干涉对方的行动就会发现顺心很多;

比如我会早起复习,而同一个宿舍的朋友她总是懒懒的,早上不会特意早起复习,而这时我不能硬逼着对方起来一起看书,这个初心是发自好意但是别人却不会领情;

相反,如果我们自动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去观察别人的行动进度,就不会发生干涉对方的情况。

3.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思考:

这个观点希望有更多父母能看到,不知从何时起,学习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比孩子更加着急的是父母们,比如操心报什么补习班,担心作业写不完而不停催促,寒暑假的休息时间也用来提前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承担后果的是孩子自己,所以如何选择是否要做一件事情由本人自己决定。

这令我想起了小时候学游泳的事情,刚开始练习潜水时,总是害怕不会换气,因此常常不敢把脑袋前进水里;

教我游泳的是父亲,他总是耐心的让我一次次鼓起勇气去尝试一下,他不会硬逼着我去尝试那种感觉;

后来,我敢潜水了但不敢去深水区玩耍,曾经试过好几次被水呛到了,直到这时父亲才会出手帮助。

有些时候必须经历过才知道是个什么感觉,如果能够一路顺遂的走完整个人生,那么在经历挫折时将会更加措手不及,慌张失措。

父母是孩子的风向标,不是在背后推着往前走的人,所以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在提供援助,是一种恰当的辅助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什么是课题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