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论语1.14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本章呼应弟子章、贤贤易色章,再论德行与“好学”之关系,兼及“道”之境界。  孔子所谓“好学”,盖以德行为主,文学为次;求道为主,求知为次;约礼为主,博文为次。“好学”乃孔子心目中一至高境界,绝不肯轻许于人,除其自称“好学”外,弟子唯一被誉为“好学”的只有颜回,其余弟子皆未之许。而颜回之好学,亦非博闻强记,而是“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说,君子学在己身,不假外求,如仅知求学,不知求道,仅求“闻见之知”,而乏“德性之知”,终究不能算是“好学”。  “食无求饱”是对饮食不过分强求,所以充足,“居无求安”是说居住不求安逸、舒服、舒适。君子对饮食居住没有过分的贪求,君子就没有所求么?当然有,君子求道,人除了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人有精神生命,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人生格局、生命意义,所以对饮食起居不计较、不忧虑,君子忧道不忧贫。后面会专门介绍孔门最杰出弟子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饮食起居非常简陋,别人替他发愁日子怎么过,他自己自得其乐。孔子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每天喝点稀饭白开水,没有枕头就枕着胳膊,也是非常的开心,后世称为孔颜之乐。宋代儒家教授学生的时候都会出这个作业题,让学生思考:孔颜所乐为何,他在高兴什么追求什么。所以君子安贫乐道,顾不上在饮食居所方面斤斤计较。  一般人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只有修为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就是勤快积极,“慎”就是谨慎,认真积极、主动勤奋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出言要谨慎。《论语》后面也有“敏于事而讷于言”,也是相同的意思,少说多做,如果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四条,还是不能自以为有所得了,自以为水平很高了,还要有谦虚的态度,“就有道而正焉”,去请教有学问、有修养、有道行的贤人指正自己,孔子说,做到这些,可以算是真好学了。  所以儒家的学,就是做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学习就是自我修养、修炼,学是修养修炼的法门,绝不只是学一些知识技能,简单的明白一些道理,知而且要行。“学而第一”一开篇孔子就讲,学而乐,教而乐,别人不知道也不会不快乐。接下来有子就开始讲,学要务本,要落实在孝悌上,曾子说学了以后每天三省其身,孔子又开始讲,学习要有次第,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最后才是学文化学知识。子夏说学要落实在事父母、事君等人伦之道上,这章孔子又强调,真正的好学是在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以及虚心谦虚的请教这些态度上落实,所以儒学是成人、成德之学,要真正落实在人伦日用当中,学以致用,自自然然,不虚不空,要合于天理,合于人的光明本性,又要落实在日用伦常,是生命和生活合二为一的学问。

焦老师

学习了《孟子》,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已不在人,在内不在外”,外在的名声、地位、权力、财富都是没有保障的。“心安为上”,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你就是个快乐的人。

摘抄南怀瑾

学问从哪里来呢?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

随时随地要见习

随时随地要有体验

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这就是学问——南怀瑾


焦老师讲

我们刚开始学《道德经》,虽然刚学有点难于理解,但,一下子觉得站在山上环视四周,视野明显开阔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老师讲论语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