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每天将8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却依旧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管理人员平均每天要花89%的时间在沟通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智商、专业技术和经验,而是良好的人际沟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沟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着沟通,可是效果如何呢?

2014年,哈佛大学职业辅导局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 500名被炒鱿鱼的职员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美国“全国父权行动协会”调查发现大概有73%的离异夫妻是因为缺乏沟通而提出离婚的。

看来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沟通,可是沟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时刻在阻碍着我们的发展,以及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那么如何沟通,才能让人际关系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让它成为我们拓展人脉的铺路石呢?

迈克·贝克特尔在《高难度对话》中将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迈克·贝克特尔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做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他还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创立的公司做高级培训顾问。可以说,他是业内非常会沟通的人。他还出版过口碑非常好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为他人抓狂》等畅销书。

虽然《高难度对话》封面上说是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其实内容更偏向于如何与他人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如何拓展人脉。自出版以来,《高难度对话》获得过不少荣誉,比如企业家喜爱的商业图书评选候选书目,京东图书年度畅销图书前100,连续三年获得亚马逊中国付费电子书畅销榜等。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与陌生人友好相处?

在大街上,碰到有人问路,我们常常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为他认真指路,连几个红绿灯都说得一清二楚。在饭店,没有空位时,我们乐意与别人拼桌,甚至还一起把酒言欢。有了什么心事,无论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网上找个人分享。

大家只不过是萍水相逢,为什么会如此热情地对待呢?又为何乐于和陌生人去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迈克·贝克特尔将人际关系中的对话分为三种,分别是择定关系、偶遇关系、承继关系。

择定关系是我们选择一个伴侣、朋友或者公司,由此产生的关系。对于这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多投入时间去经营。一旦沟通出现困难,就要想法及时化解。

偶遇关系,就是萍水相逢的关系了,比如饭店服务员、公交车上的售票员等等,我们不过是擦肩而过,自然花费在他们身上的时间与精力就要少得多。同时,他们与我们产生摩擦与矛盾的机会也很小。

承继关系,是因为择定关系而不得不继续的关系,比如伴侣的亲戚、孩子的老师。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但是要划定界限,一旦越界了,就需要我们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式来回应。这种关系也会随着择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孩子上初中了,与小学老师就会慢慢疏远。与妻子离婚了,与妻子的父母、亲戚的关系,也会慢慢变得陌生。

从这三种关系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在偶遇关系中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最少的,短时间内,除非是有利益之争,一般不会出现矛盾冲突,而在情绪上就更平和。

我们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时,一般都是从信任到戒备的,一开始大家都会坦诚相待,等到一方发现另一方有撒谎迹象,或者做事偷偷摸摸,在背后搞鬼,这时候我们便会产生一种戒备,虽然这种戒备有可能会随着对方的坦诚或者误会的消除,放下戒备,但是戒备就像扎在心上的一根刺,我们随时会竖起防备的盾牌。

就像以前,看到乞丐或者乞丐上门来乞讨,我们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大家有一种共识,如果不是家庭贫困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是没有人愿意出来乞讨的。可是,随着媒体上越来越多地曝光乞丐的潜规则,再见乞丐时,无论他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我们的同情心都被外面竖起的盾牌防护起来,再也不会轻易地放出信任了。

沃伦·巴菲特就说过:“树立良好的声誉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而毁掉它,五分钟就足够了。”

这也就是我们能和陌生人愉快地聊一个下午,却不愿与亲近的人聊十分钟。在某些事情上,他们在我们这里已经透支了信任。

 

为什么我们与权威沟通时,常有一种恐惧感?

在面对比我们有权力、有能力的人,或者是领导的时候,我们内心常常不由自主地就会有些恐惧。对于外向的人来说,或许还能将这种恐惧掩藏在侃侃而谈的外表下,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就会紧张到语无伦次,甚至结巴。

一位心理治疗师曾给恐惧这样下定义:感受到威胁时,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源解决,便会产生忧虑、苦恼的感觉。比如,车速到每小时180公里的时候,大部分人就开始感到害怕,可是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手可以将车速开到每小时300公里。

产生恐惧的原因,其实是源于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它会随时监控威胁到我们的信息,一接收到威胁信息就会发出警报,让我们的身体做出反应,增加心跳的速率、血压升高、说话结巴等。而大脑天生喜欢宠爱负面情绪,而忽视积极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忽视那些美好的经历,而对一件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的原因。

在《沟通的艺术》中,作者阿德勒将情绪分为有助益情绪和无助益情绪,恐惧就属于无助益情绪,主要是由情绪记忆和自我内言决定的。若是曾经我们因为一件事情被伤害过,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记下来,再次遇到的时候就会发出警告。还有我们所抱持的信念,我们的固有观念中有一种别人比我强,我就觉得恐惧的意识,所以见到那些比我们强的人,我们的身体就会做出反应。

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勇者不是感觉不到害怕的人,而是克服自身恐惧的人。”

恐惧并不可怕,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在面对恐惧时,我们这样做:

只看人,不看头衔(只把他当做普通人来对待,恐惧感就会减少很多)

抛弃掉那些影响我们发挥的小丧气

不同性格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交流,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时刻监控我们的情绪

记录我们的自我内言

做到以上几点,下次我们再见权威的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恐惧了,也能侃侃而谈了。而不是关注于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我们与亲密的人相处时,更难以沟通?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妻子和儿女是随时可以丧失的财富。”

我们总以为亲密的人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去消耗,所以我们就无限度地透支着信任,孰不知转身他们或许就会离开。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迈克•贝克特尔在《高难度对话》中说,伴侣关系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吸引、靠近、好感、牵挂、适应、憧憬、冷淡、出路。

从无话不谈的热恋期到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吵的冷淡期,有人经历了十多年,而有人不过是两三年。为什么和陌生人都能心平气和地交谈,而和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缺乏耐心呢?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婚姻中,女人乐于奉献和牺牲,苦心孤诣地塑造完美形象,以便满足伴侣的需要。而男人则拼命为自己打算,极少想过女人的需要。日积月累,女人意识到自己付出了太多,而没有回报时,便怨言不断。这时候,男人虽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付出,却在听到女人的满腔怨言时,以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男人就有意拒绝倾听。女人在抱怨的时候,男人就觉得如坐针毡,所以往往他们都会选择逃避。他渴望成为女人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不幸的是,女人流露出的情感,却是失望、郁闷、懊恼、怨恨。此时此刻,男人就容易把“失败”二字,同他自己联系在一起。

女人希望有人来倾听自己心中的不快,这也是她们抵御不快情绪的方法。男人在听到女人的郁闷、懊恼、怨恨时,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只想逃避。而他们抵御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进入自己的“洞穴”,这时候他全身心地都放在如何解决消极情绪上,而只用5%的思维来和女人交流。女人就会觉得他常常心不在焉。正是因为二者的不同步,导致了二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致使误会得不到解决,矛盾逐渐升级,到最后,二人不愿沟通或者难以沟通了。

迈克·贝克特尔说:“忠告几乎从来解决不了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是倾听。”

倾听不是单纯地听,或者表面做出听的样子,而内心却在想别的事情。倾听是要专注并且有回应,无论是肢体上的还是语言上的。在倾听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关注别人的反应

不要揣测别人的想法

练习不做过多解释

用一个问题来推进谈话

请对方解释问题以加深理解

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

总结一下对方说过的话


200多年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就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他命令仆人只喂养婴儿,却从来不和他们说话。最终,婴儿没有一个能够成活。可见,沟通是像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缺少它,我们的生命有了缺失,甚至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是让人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沟通,而它的进阶版《高难度对话》是让我们如何拓展人脉以为我所用。我们常常不愿意或者恐惧于开启一段友好的人际关系,《高难度对话》告诉我们,一段友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开启人生新高度的关键,只要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再畏惧权威,坐下来好好地听听亲密的人聊天,每天我们花出去的80%的沟通时间,会让我们收获到更友好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每天将8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却依旧处理不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