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网图侵删


这几天读完了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先生这本书是用英文写作的,我的英文水平,自然只能读中译本。可能是因为要写给外国人看的,所以对历史国情背景方面的描述,稍嫌繁冗了一些,自然瑕不掩瑜,全书还是忠实的叙述了东坡居士艰难坎坷的经历,以及东坡居士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当然,也有人评论说林语堂先生太过推崇东坡居士,有失客观。也许因为我也是东坡铁粉的原因,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孔子笔削春秋,尚且有一字褒贬,不能完全客观的尊重历史事实,何况林语堂先生只是为东坡居士写人物传记。我只恨自己没有林语堂这位先辈老乡的如椽大笔,也没有时间精力考证这么多的笔记、信札,来为东坡居士立传。

正是因为和作者同为东坡居士的粉丝的缘故,此书读来一气呵成,既有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书分四卷二十八章,第一卷童年与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书中不是以简单的编年体进行叙述,而是每个阶段选取一些标志性的事件,进行具体的描写,从而展现东坡先生坎坷不平、波澜壮阔的一生。

熟悉东坡居士的人都知道,东坡一生最大的转变正是在谪居黄州期间,文学成就的颠峰也是在黄州。《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前、后赤壁赋》这些作品都完成于这个时期,还有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黄州寒食贴》。所以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应当是第三、四卷。

网图侵删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阙定风波,东坡居士借柔奴之口,道出了他对生活随遇而安的超脱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这种超脱,让他在晚年遭遇贬黜四处飘零的生活中,能够泰然处之。

东坡居士一生坎坷,有时运的影响,也有性格的因素。苏轼金榜题名时,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崇,正要扬帆宦海时,恰逢母亲去世,不得不丁忧守孝。而古代的守孝制度是二十七个月。对于一个正要大展宏图的年轻人,这两年多的时间差,很可能是以后难以弥补的。

年轻的苏东坡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亦有致君尧舜的理想。可是初入官场没多久,还在底层磨资历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妻子的离去,无疑给了苏东坡巨大的打击,后来才有了千古悼亡词之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次年苏轼的父亲苏老泉也病逝了,当然又要守孝二十七个月,苏家兄弟只能再次回老家了。

等到苏轼完成守孝,还有续弦这两件大事,再返回京城时,已经是年轻的神宗皇帝在位了,踌躇满志的皇帝,启用了王安石,正要大刀阔斧的施行变法。但是变得太急太快,引起了诸多老臣的反对,王安石固执得近乎独裁的性格特点,最终留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势利小人。不说新法本身就有很多不足之处,就算是好经都会被坏和尚念歪了。这一帮势利小人主持的变法,无疑为底层的百姓带来了灾难。

看到了变法弊端的苏东坡,自然站在了反对派的立场,受到了当权派的压制被贬任杭州通判。在地方为官的苏东坡,看到了更多的民间疾苦,在诗文自然流露出一些对时政的不满。

网图侵删

而他的政治对手并没有忘记他,正好从他的诗文里苦心搜寻证据,断章取义也好,牵强附会也罢,历经多年政治对手终于找到机会把苏东坡送进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无疑这段险死还生的经历,让苏东坡建功立业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在晚年的诗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们知道身为犯官的苏轼,在黄州等地是做不了什么实际事务的,也不能做。所以论起政绩,苏轼在徐州和杭州是有颇多善政的,可是苏轼自己却不提起。

在黄州的沉淀,让苏东坡已经萌生了退意。“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网图侵删

神宗皇帝驾崩后,王安石变法被尽数停止,司马光再次当权,苏轼也被召回中枢,官至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身为蜀党魁首的苏轼,却没有领袖的觉悟,厌倦了政治斗争的苏轼,数次自求外放。在残酷的党争中,不进则退,请求外放的苏轼,自然被对手抓住机会,一贬再贬。

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历史上的大文豪,在政治上大都不得意。出身高贵的屈原,却落得自沉汨罗的悲剧命运,自然不是我们希望效仿的。一代诗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狂放也许只适合年轻人称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圣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胸怀,我等凡人也是学不来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我很崇高的目标了。

只有苏东坡能让我们仔细品味,效仿学习。他寄情山水,他倾心美食,他纵情诗词。我们可以学习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轻松自然;学习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忘情超脱;学习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

网图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