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踩过的坑还会踩?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在了解一个投资对象的时候,在信息收集、加工、输出阶段,都会产生认知偏差。

那很多人也会说,经过一次次的投资,总结经验教训,是不是以后就会更好了吧?但实际上,不管是投资还是生活,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依然是很难通过学习、反思纠正自己。

所以,很多情况,我们踩过的坑,还会再踩。

当我们在信息反馈阶段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

所以说,当我们看到了结果,但是对待结果的态度,和完全理性的机器人却是不同的。那这样就会导致我们重蹈覆辙,而非总结经验后的越来越理性。

1.自我归因偏差。

就是当我们在追溯事情产生的原因的时候,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比如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如果业绩上涨,通常原因都会归于公司对市场的把握准确、决策合理、风控得当等;如果业绩下滑,就会归因于不可预知的宏观调控或国际市场新情况,或者公司发生不可控事件等。

想想我们身边人,也是一样。所以自我归因偏差,会导致我们实际并没有找到盈利和亏损的真正原因。也许涨了是因为运气好,大盘普涨。而亏损,是因为我们收集信息的偏差、理解信息的片面和买卖决策的冲动。

2.后见之明偏差。

与先见之明相反,就是说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很多投资者在预测行情的时候,可能预测很多次,准了一次,然后就将这一次放大,忽略了其他很多次的错误。所以人们在一些不确定的结果出现后,也往往会产生“我早就知道”的幻觉。

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的时候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3.认知失调偏差。

这个是指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的时候,人们会感受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故意歪曲。

比如投资了某只股票或者币种,按自己的推测,应该是大涨,结果一直跌,很多人都会选择装死,比如2018年币圈大多投资者都说自己是佛系投资。

或者是投资时,买入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去就不去看好消息,都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些信息都会让投资者痛苦。包括我们大多数只关注自己买的投资标的,这也并不是说其他的信息没有发生,而是我们在人为规避。

所以,这样的认知偏差,会让我们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4.确认性偏差。

这个指的是,当我们一旦有了某种观点,就会从肯定这个观点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比如当你投资了一个标的,你会在市场上到处看到支持你买入的好消息。同样,当你卖出以后,你也会看到市场上到处都是支持你卖出的消息。

事实是,正反两面的消息都是存在的,因为这个认知偏差,你只是筛选了对自己判断有利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5.神奇式思考。

通常指的是,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比如有些公司高层做了某个决策,恰好这个时候公司业绩上涨,那么后期这个高层就会频繁作出类似决策。

或者在投资中,有的人笃信技术分析,根据技术指标来投资,盈利后,会认为某些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都有可能是一种神奇式思考。

总结一下,就是在上述情况下,大多数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避免以前踩过的坑。

所以,正确归因、尽量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长居,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来自《行为金融学》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踩过的坑还会踩?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