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寿光‖采风田家村·探访国兴寺

寿光城东南三十五里有田家庄子,(现在叫田家村,早先的时候村名都是某某庄现在都成了某某村了)很早就想去田家村采风,倒不是因为这个村庄有多么出名,我关注的是村东的国兴寺及国兴寺遗址。


去村庄采风,至少这个村子得有故事、有的写才行。田家村平淡无奇,但村东的国兴寺历史久远啊!现在国兴寺遗址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田家村的村名来历,摘抄如下:“据田氏族谱考释: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桂河东岸立村,时因地势低洼,又叫田家洼。隆庆二年洪水泛滥,迁至桂河西岸国兴寺西之高处立村,遂称田家庄子,简称田家。”


如上所知,田家村是洪武移民,并且在隆庆二年的大水中冲了老村,又迁址立了新村。


关于隆庆二年的大水,应该是遍及寿光全境,县志记载:“隆庆二年,戊辰秋七月,大水平地水深数尺,冲没村舍人畜无算”。


隆庆二年的大水,冲了田家村,也冲了国兴寺。国兴寺大水后重建,田家村大水后迁址重建,田家村由寺东迁到寺西。


虽说国兴寺是灾后重建,但是追溯国兴寺历史,却是深厚久远,据文保碑文字:“国兴寺遗址位于寿光市稻田镇田家村东。据现存佛座题记,北齐河清元季,(562年)河间太守管延伯等三百余人敬造丈六大像一躯并三菩萨,(碑文有误应该是大像一躯并二菩萨)可知北齐时期此地已有寺院。中华民国寿光县志亦载寺内立有“白石佛像,高近两丈,殿宇久倾圮,土人以砖绕佛身甃之,旧有六朝时佛座题名”。


北齐河清距今差不多得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多么的厚重!


历经风霜,历经沧桑。


历史,总是在波折中进行,在行进的过程中,都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


于是就有了悲欢离合,荣辱兴衰。


国兴寺最有名的是一佛二菩萨,从现存佛座题名来看“北齐河间太守管延伯……道俗三百余人等敬造丈六大像一躯二菩萨……”。


而且还是用上好的汉白玉“追琢而成”。


时间到了蒙元,国兴寺的劫难开始了!“花马军”毁了“一佛二菩萨”中的“二菩萨”,留下了中间的“白石佛”。


此后的国兴寺就剩下了一尊白石佛和毁了俩菩萨后剩下的俩佛座。


国兴寺经历了宋熙宁、元大德、明万历的重修或复修。从《邑人安太史雪园重修国兴寺碑铭序》来看,康熙年间是国兴寺最后的修葺。


此后逐渐没落。


到了清末,国兴寺已经是一片废墟了。


文物贩子也开始了觊觎国兴寺的旧物。


光绪年间潍县人范维清偷佛座被管村人逮住算是这一时期的大事件了。


民国时期,国兴寺遗址上就只有白石佛了,俩佛座也没了。(范维清偷的佛座,判给了管村,最后也不知去向)


“白石佛像高近二丈,殿宇久倾圮。土人以砖绕佛身甃之”。


那时的白石佛已经是矗立旷野了,只能用砖围绕着砌起来挡风遮雨,权做佛堂。


虽说简陋,只要心中有佛。


破四旧时期,佛也没了!拉倒砸碎,白石佛变成了白石子。


至此,国兴寺遗物只剩下了“佛座”。


三个佛座仅剩其一。


桂河水依旧流淌,桂河岸边的国兴寺遗址上有大棚、有果园。


这或许就是说的沧海桑田吧?


前几年,田家村人又盖了庙,塑了像,还写上了“国兴寺”三个大字。


也算是有了传承。


采风田家村,拍了街巷胡同,观瞻了国兴寺,由于疫情原因,也没有过多的访问村人。


悄悄地来,安静地走……


留下了脚印,带走了照片。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田家村在308国道北面,桂河西岸,下公路就是。

文保碑上写的“敬造大像一躯并三菩萨”应该是“敬造大像一躯并二菩萨”。

国兴寺遗物(砫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寿光‖采风田家村·探访国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