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民勤人民战风沙》

        我的父亲出生于1934年10月,从小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但父亲酷爱读书,更爱写作,常常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后来经过努力顺利考上了师范学校。那个时候在农村能考上学已经很了不起了,师范毕业后父亲在县城当上了小学老师,两年后由于他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成绩优秀,被任命为副校长,时年23岁。当时县委办缺少写材料的年轻人,父亲文化水平高,写作水平好,经校方推荐县委考察,被抽调到县委办工作,几年后又被正式调到县农业局工作。

        我的家乡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被国家列入“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方防沙带。那里长年干旱少雨,风沙大,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守护家园,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地战风斗沙,将绿色接力和守卫家园的持久战坚持到底。民勤县当时在全国治沙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1974年春,根据上级安排,县委决定由县农业局负责撰写反映民勤人民抗击风沙精神的书稿,父亲执笔起草(后来命名为《民勤人民战风沙》)。接到工作安排后,父亲自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立即行动赶写稿件。那时我们全家六口人挤在一个大坑上,我只记得经常半夜醒来,家里烟雾缭绕,地上堆满香烟头,朦朦胧胧中看到的是父亲伏案疾书,坐在桌前挑灯爬格的身影……

        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夜以继日的构思起草,终于完成了初稿,并交时任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李祝山伯伯进行了复审和修改。同年夏天他和李伯伯赶赴北京,到农业出版社(现中国农业出版社)送稿校审,大约一个月后终于定稿。完成任务后,父亲从北京带来一个我们小县城当时还没有的黄绿色塑料热水壶,非常漂亮,给上二年级的我买了带香味的橡皮。热水壶质量很好,母亲给它取名为“北京壶”。46年过去了,父亲一直使用到现在,水壶还继续着它的使命。次年由父亲执笔撰写的《民勤人民战风沙》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那本书虽然不厚,但承载着家乡前辈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与风沙抗争的精神。

        书稿完成后,父亲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写作伴随了父亲大半辈子,他的文字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中心突出。多年来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稿件,并获得过全省好新闻二等奖。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对子女要求严格,关爱备至。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生了一场大病,麻疹夹着伤寒,一周内高烧不止,不省人事。医生已下达了病危通知,让家人做好心理准备,这孩子怕救不下了。而父亲硬是不相信这个事实,呼唤着我的乳名,爬到我的床前,没日没夜的和母亲轮流守候着我,为我擦汗降温,翻身揉脚,也许是父母之爱感动了上苍,在昏迷了十多天之后,我的麻疹终于出来了,父亲高兴地落泪了,急忙用铅笔在纸上给我画火车、画天安门,说等我病好了,长大了带我去坐火车,去看天安门。父爱如山!退休后父亲担负起帮我带孩子的职责,精心打理孩子的生活,教导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上学后十多年间的几乎所有的假期都是在父母家度过的。我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我们对他的爱只是小溪,而他给予我们的却是大海!虽然他写的书我没有见过,他发表的文章我没能读过,他的工作历程因为年少我不够了解,但他晚年的旅途我们会尽心尽力的陪伴和孝敬,让他在母亲去逝后这么多年不感到孤独,能够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衷心祝愿他老人家晚年幸福!身体健康!

       

《民勤人民战风沙》封面

        46年过去了,父亲已经是个微微佝偻着腰的耄耋老人了,他撰写的《民勤人民战风沙》也已成为历史,但民勤人民抗风治沙的精神一直在传承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征战史。近年来,民勤历届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秋季压沙,春季栽树,退耕还林,封育围栏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发展沙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百姓致富,使民勤实现了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转变。

        我坚信全县三十万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明确要求“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大力实施防风固沙战略,一代接着一代干,使民勤绿洲更加美丽,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后记:父亲写的书年久遗失,昨天收到了北京工作的姑舅哥发来的《民勤人民战风沙》电子书,他是在一个读书群里发现并收藏的,在此深表感谢!我也认真阅读了此书,拿起拙笔由感而发写此短文,适逢父亲节,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父亲,祝爸爸健康快乐!   

        女儿于2020年6月20日

我和爸爸在家里的玫瑰树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亲与《民勤人民战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