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0030】
01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的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手段。
自律,是今天的热门话题。派克说,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女儿的幼儿园,出门就是一条公路。
每次接上她,我都要紧紧牵着她的手腕,才带她过马路。
前段时间,我对她说,以后由你带妈妈过马路了。
女儿欣然同意。
我们的姿势没有变,但这句话后,孩子发生了变化。
站在公路边,她远远的看见车来了,就会大声说:“妈妈,有车!”
非要等车过来,才带着我过去。
之后,所有需要过马路的时候,她都要对我说:“妈妈,我来牵你过马路啊!”
她,俨然成了我的“妈妈”。
就在周五,幼儿园让家长把孩子们的被褥拿回家清洗。
女儿找到自己的那一包,笃定的告诉我,她可以拿到楼下。
我很开心的告诉她:“真棒!宝贝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她一路上拖着大大的一包,往楼下去。下楼梯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担心包的惯性把她撞下楼梯。但转念一想,选择不干预。
只是提醒她:“要慢点!”
她非常小心的拖下第一级台阶,发现并没有问题,便一路拖到了门口。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非常详细的论述了自我价值的意义: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措施来照顾自己。
很多父母抱怨,为什么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
丢三落四,作业拖拉,似乎对身边的一切都觉得无所谓。
但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其他的事情。
他们自我价值的唯一获取途径,是学习。可是,学霸毕竟是少数。
于是,他们,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变得毫无价值。
没有价值的根源,其实是没有自信。
没有掌控的欲望,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掌控。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自信的孩子有两大正面自我认知:“我是可爱的”和“我是能干的”。
其中,“我能干”源于孩子过往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经验。
自信,才是自律的根基。
02
除了承担责任,派克还指出了自律的另外三个原则:推迟满足感、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吃蛋糕的时候,你喜欢先吃蛋糕,还是吃蛋糕上的奶油?这是派克在书里说到的一个案例。
今天,在全社会蔓延的拖延症,正是缺乏“推迟满足感”的能力所致。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最大的快乐。
前段时间,老公的同学从国外回来,给孩子带了巧克力。
于是,女儿每天早上起来就要吃一块巧克力。
那天,她看到冰箱里还有酸奶。于是,她宣布,巧克力和酸奶都要吃。
我给她吃完巧克力,然后要求她刷了牙,再喝酸奶。
她一边刷牙,一边得意的问我:“妈妈,我棒不棒?我做到了‘等待’!”
什么样的孩子愿意“等待?”
派克说,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让一个5岁的男孩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
对6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吃完。
让上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如果一直这样,到十五六岁,他们就会把这一原则,内化成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5岁以前呢?
5岁以前,是及时满足。
一个在5岁前被及时满足的孩子,他的心中没有匮乏。
不断被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笃定。
这是他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选择“等待”的根基。
03
派克把谎言分为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黑色谎言,就是故意歪曲事实,心知肚名的撒谎。这样的谎言,大多数人会深意为耻。虽然有时候不得不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可怕的,其实是白色谎言,因为这样的谎言,是连说谎者本人都难以察觉的。
比如,大多数父母会挂在嘴边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我们都是爱你的!”
很少一部分父母会意识到,这些话语背后,其实充满着控制和私欲。
自欺欺人,几乎是成年人的日常。要忠于事实。又谈何容易?
而保持平衡,更是需要一生为之修炼。
派克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而放弃,无疑要经受巨大的痛苦。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选择恐惧症,很多的人,经常感觉生活左右为难。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本书开篇第一句话。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的书评说到,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在此之前,我认为人生是一个正值,幸福大于等于0,搞不好能上100。
在此之后,我发现人生是一个负值,幸福的最大值是0。
0不是不幸福,而是一种静如止水的状态,宁静就是幸福。
深以为然。
人生苦难重重。
苦难从不值得歌颂,而只有历经苦难,幸福才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