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56天。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文森·库维里耶,他本人就对小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在巴黎的一个朋友家里借宿,听到他们的小女儿开始念叨想要一只蝙蝠做宠物,这个小女孩儿是非常认真的想当蝙蝠,而且已经打听好了。那她的妈妈正好试着跟她分析为什么在他们住的公寓里没有办法养一只蝙蝠。
这位作家从小孩子的身上获得了创作灵感,不久之后埃米尔系列的第一个故事《埃米尔想要一只蝙蝠》便诞生了,接下来作者又创作了一系列埃米尔的故事,他希望通过埃米尔的形象表现出小孩子心灵中固执、无理却极富诗意的东西。
《埃米尔隐形记》是埃米尔系列故事中的一本,这套书曾经荣获法国“女巫奖”和加拿大“魁北克书商奖”。插画作者罗兰·巴德也有两次摘得法国最具公信力的童书奖项之一的“女巫奖”,是法国家喻户晓的插画大师。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意见,甚至还有可能把他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周围的人,让大家和他的想法看齐保持一致。小孩儿有的时候很执拗,也很固执,这让大人很头疼,我们禁不住怀疑难道小孩儿不懂。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吗?难道他们不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道理吗?而且让别人的想法跟他自己的想法一样,这个逻辑太可笑了,也不太现实呀。可是小孩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要是我们老是这么顺着他,会不会让他们太自我,太任性呢?可是要是不顺着他,结果会怎么样呢?
可能是一场或大或小的哭闹,有时候就算我们给他们讲道理也无济于事。可是如果小孩儿不能够很好地读懂别人的想法,他们在社交当中也往往会遇到问题,跟别人交往起来不太顺畅。那么在小孩儿的小脑袋瓜子里到底装了什么呀?
他们的脑瓜真的像迷一样,他们的想法也让我们有点儿琢磨不透。事实上,小孩儿的思维逻辑还真是跟大人不太一样,尤其是在理解人的心理世界时,他们跟大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的确是有差距的。
《埃米尔隐形记》中的埃米尔思维逻辑是典型的小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为了逃避他不喜欢吃的苦衷,就决定隐形了。自认为已经隐形了的埃米尔,还跑出来吃自己喜欢吃的巧克力慕斯,可是竟然被妈妈发现他了,这个时候他就很奇怪妈妈是怎么发现他的,他想可能是因为吃慕斯时,嘴上留下了巧克力痕迹,所以才会被发现的。
于是,他就开始把嘴巴洗干净,他想这样就好了,就不会被发现了吧!没想到妈妈还是发现了他。最后,他终于想到了是不是因为穿了衣服所以才被发现了呀。那么脱掉衣服应该就没事儿了。
所以在故事结尾的地方,埃米尔脱掉衣服,竟然光着屁溜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单看埃米尔的行为,我们会觉得埃米尔真是淘气胡闹,看到不想吃的东西就躲起来,那看到想吃的东西他就跑出来了,还说什么隐身,这不是故意在气大人呢。还当着同学的面光屁股,真不害羞。
可实际上埃米尔的行为和心理之间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的,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验证他的想法,还是层层推进,挺有逻辑性。让埃米尔一次又一次去采取行动的思维逻辑,埃米尔总是在不停地想妈妈会有什么想法呢?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怎么才能改变妈妈的想法呢?
为了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他在不停地做实验,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埃米尔在故事开头处为什么要隐形呢?原来是妈妈做了他不喜欢的苦苣,是不是有点儿任性呢。他不想做的事情就发明一个游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对小埃米尔来说,他是真的认为自己隐形了。而且他还认为妈妈的想法应该跟他的想法一样也认为他隐形了。
故事中他一系列搞怪的举动都是来自于这样的思维逻辑。既然妈妈也认为他隐形了,那可就好办了。大摇大摆地出来吃巧克力慕斯应该没事儿的,哎,怎么回事?妈妈竟然发现了他。
与埃米尔的想法之间产生了冲突,于是埃米尔就在想妈妈是怎么知道隐形的自己在做什么的呢?这个疑问对埃米尔来说是个很深奥的问题,经过冥思苦想,他有了新发现,一定是因为他吃巧克力时,嘴上留下了痕迹。找到了线索,他赶紧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洗掉脸上的巧克力。
可是妈妈又发现他了,这时候那个难缠的问题又出现了,假如自己隐身了,妈妈是怎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呢?难道妈妈有超能力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埃米尔又想呀想,这一次他想到了,一定是自己穿的衣服暴露了他。那么脱光衣服妈妈就应该就看不见自己了吧。所以看他的行为,这一次又在验证自己的想法。
埃米尔的每一次行为都是在验证他的一个猜想,都是围绕着关于妈妈是怎么知道一件事情的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对埃米尔来说还挺棘手的,他不得不想。可是妈妈的这个想法似乎很调皮,总是在躲躲闪闪,好像是在和他捉迷藏似的。
对于埃米尔这样的小孩子来说,理解人的心理世界,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的心理藏着很丰富的内容像是愿望、情绪这一类心理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些心理是相对来说可以外化的,属于比较透明的心理表现,但是像人们的想法、念头等等这样一类心理就比较抽象和不太透明。
这一类心理现象对埃米尔来说像一团迷雾,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所以他需要花些时间来摸索思考才能搞清楚,正因为如此,小孩子才会出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表现。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心理”,也就是说孩子只能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
既然小朋友有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世界呢?
首先,家长可以在生活当中,经常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比较自己和孩子在想法和感受等等这个方面的差别,也可以让小朋友去关注和讨论一下不同的角色他们的想法之间有什么差别。
其次,我们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思考别人的想法来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
第三,角色扮演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让小朋友读完故事试着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或者模拟扮演生活当中熟悉的角色。通过扮演角色,孩子会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
那么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经常有这样的机会去揣摩别人的心理,他们一定会在理解别人的心理上表现得越来越好,会有一些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