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乖孩子的说法
人们对乖的定义是外形好看、性情可爱、逗人喜欢;对乖孩子的定义,主要是性情内敛、行为规矩、听父母话,或叫懂事。
这里要说的乖孩子,指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被公认的乖表现是:听父母话,脾气好,做事认真,自觉自律,不惹是生非。
常见,父母对乖孩子的心态:满足感,在人前是说得出口的夸耀,在家是精心爱护和严厉要求。父母对不乖孩子的心态:失望感,动辄是恨铁不成钢的恼怒“看某某孩子…再看看你…”,人前谈论起孩子感觉自己矮了一截似的。
中国文化盛出乖孩子的,在孩子10几岁时也定会有叛逆,甚至把青春期定位叛逆期。叛逆本身说明现实关系的扭曲性。冉云飞的《比傻帝国》里有一篇“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论述了一个民族在专制体制下,其童真情趣是如何集体性地被封杀泯灭。可想,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有多少成年人有过自己的童年,有过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有许多关于“目前的中国孩子为什么没有童年”的论述,大致的观点是:“对于中国人,教养人注重的是灌输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懂得学知识的方法、生存的技巧、处世为人的道理。由于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他们所学到的都是前人的经验,没有自己亲身实践,这样一来是束缚了孩子,使他们的童年都活在题海之中”。
人成为社会人的关键期有三段:婴儿期(0—18个月),儿童期(2岁—10岁),青春期(11—18岁)。青春期的乖孩子,有一部分,他们自小到大一直都很乖,有一部分他们的童年很乖,而他们的现在,要么很不乖:在父母眼里,完全没过去可爱,变得逆反、暴躁、爱哭、撒谎等等,要么介于乖与不乖之间的怪异:在父母眼里,不像过去那么听话、活泼,变得低沉、拖延等等。这些长大了的乖孩子,反倒令父母头疼、伤心,孩子是怎么啦?
我们发现很多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他们是曾经很乖如今却很不快乐的孩子。且发现,这些不快乐的乖孩子身上,分别或同时有三张面孔:平和,抑郁,谜茫。这三张脸,均是从小时候开始,其父母或抚养人在他们身上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我想说,那N多“一笔”象征抚养人的观念和意志,N多“一划”象征抚养人的情绪和态度;而那NN多的“一笔一划”里隐含了抚养人无意识的迫害动机。
二,乖孩子的三张脸
第一张脸:平和
这个平和不是淡泊的宁静,是无奈的淡然。描述一下是:表情淡定,或微笑,或没笑容;他们的情绪状态是稳定的平和,甚至从不发情绪。与人相处时,随和,不多言,不拒绝请求。他们的个性里多有回避、温顺、服从、依赖他人的认同,需要做选择时,显得随便、接纳度大。这类平和的孩子,当走向社会时,发现自己感受着极不平静的心绪,简要说,他们过去是好脾气,如今是脾气糟。
例:Y即将大学毕业,纠结于考研继续读书,还是进入父亲的企业工作?进家族企业有种种好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想进,是自己不喜欢经商,想自己走出一条路。但Y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拒绝父母意愿又担心父母伤心。他说:目前的选择焦虑是表象,自大二以来,感觉自己内心很多冲突,想得多,睡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担心自己哪天情绪失控而疯掉。陪同他来咨询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就很乖,性情平和,不知为什么他像变了个人,我们都不敢跟他说什么,生怕他发脾气。
从人格成长的角度,孩子在儿童期本该发展有的自我体验包括:被肯定被信任的自尊感,有满足好奇心之后的掌控感、胜任感、自豪感,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是被允许展露和表达,那么他的情感世界就会是丰富而自信的。这些自我感的建立,必需抚养人在孩子幼时,实际给予了这些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
平和的乖孩子,说明在过去无缘这些自我体验。他们的平和,显示缺乏自我独立性,或说是对脆弱自我,如害怕竞争的一种防御。
从许多Y这样的孩子的过去,得知在原生家的关系模式是控制与被控制,家庭几乎是刻画“平和”的笔墨:担心和不允许。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生出诸多不许:不许淘气、逃学,不许撒谎、贪玩,不许惹是生非,更甚的有:不许悲伤也不许生气。相信父母是出自好心:我以千般努力只希望你阳光开朗,决不让你不开心。但,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烂好。你稍稍留心会发现,许多家长是不会与孩子情感互动,也不会给孩子自我处理情绪的机会,一旦孩子有负情绪,他们的反应很极端,要么一个劲地迁就,要么是威吓,令其停止坏情绪。
Y就说过,他小时在遇到难过时,为不使父母担心,会把不快乐的情绪装在肚子里。有一个初三的女孩说:“我很讨厌母亲管我写作业,但我向她发脾气后,又后悔、自责。还觉得,人有欲望是件肮脏的事情。”听到她这个想法,我好一阵心凉。
不知平和的乖孩子对愤怒、厌恶、忧伤等情感会视为什么?但可以推测,他们会屏蔽坏感觉,或许会感觉不到这些情绪,即便感觉到了坏情绪,也会因“肮脏”而隐忍,不去暴露它们。
任何一个人,能做到很自我地表达情感、拒绝要求、反抗他人,是需要能力和勇气的。这背后的动力来源,是人的攻击性本能。攻击性是伴随人成长的必然力量(注:正常的攻击性包括:对拥有的主动性竞争,对被威胁的正常反击)。如果孩子在性格形成的童年,当自我的兴趣或愿望遭遇挫败,不是由他人代劳,而是自己学会以正常的攻击性反应而规避,或化解,那么他就积累有承受和处理风险的经验,他的人格结构里就有堪称为“能力和勇气”的自我。
平和的乖孩子,少有或没有攻击性,正是原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不允许攻击、反击的。可能在父母心中,就惧怕和拒绝“攻击”这个词,压根不知什么是成长所需的攻击性,他们以为回避冲突、万事不争的平和性格,才是好的。怎料,待孩子走入社会面临竞争或冲突时,才发现,那份平和遮掩不了他们无所适从的焦虑。
缺乏进取的平和,象征某些自我力量的停滞。有些孩子的平和,其内心存在被否认、被攻击的恐惧,只有“乖”能规避恐惧。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动力来自被接纳、被认同的需要,只有“听话”才能满足这份需要。以至乖,成为了儿童无意识的引以骄傲(我好)的目标,也成为了父母教子的理所当然的标杆。
想对父母说,如果你因孩子变得“不乖了”而伤心,那么正好反省:孩子过去的脾气好,实际是一种情感、情绪隔离的表现,是你们过分的付出压制了孩子正常的攻击性、竞争性的发展。孩子如今的脾气糟,恰是一种情绪释放的必然现象,也代表了一种心理呐喊:拒绝绑架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