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话”中医自学-------当代经方家杂谈(十一)

          本草和各种版本

这两个话题本来想好好叙述,但是写到现在。东西越写越多,自己都感觉烦了,还是想快速结尾算了。后来想想还是以后专门弄几篇文章来论述,那在这个给出一个大概的纲目,让学伤寒论的人自己去参照对比一下。

       个人认知上,四圣之中,《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怎么混乱,总能找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大家也在相互批判中成长,唯有《神农本草经》造成的混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自从张元素王好古提出了归经学说,然后叶天士和温病派把柴胡桂枝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就造成我们在用药的最后一步一直出现偏差,金元四大家的归经学说看似合乎《至真要大论篇》,但是你看开张仲景开出来的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五苓散,真武汤治疗眩晕的从来不是从肝经入手,也看不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只有后时方开出的半夏天麻白术汤才是归经的思路,但是在治疗时效上却不怎么有效。但是这种归经思维和认为麻黄桂枝虎狼之药的共识,在清朝达到高峰,《红楼梦》贾宝玉多次提出这样认知,也是曹雪芹这样的秀才医家共识吧。

    个人在这儿还是推荐两本书,周岩的《本草思辨录》和邹润安的《本草疏证》,两个人用比事法,加加减减伤寒金匮药方,做出各种统计,然后解释各种药性,他们是数十年如一日做这种加减对比,今天的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字字珠玑,可能你用道法看觉得他们没有化境,但以这种方法来研习伤寒论,确实扭转了归经之说的错误,可惜的是这样的思路一致被淹没在历史中,不过还要有JT叔叔提过,之后的日本江部洋一郎的思路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关于古本伤寒论,我个人参考的两本是刘昆湘的《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义疏》,和黄竹斋的《伤寒杂病论汇通》,刘昆湘得到长沙古本后用自己的一生研习,确实有独特见解,但是可能我们就是经史子集的国度,所以临床的实战就少了些。黄竹斋版本,是把桂林古本和涪陵古本,还有宋本金匮做了大一统的融合,目前是可以见到的最全的版本,里面的注解也是挑选中日各个大家,虽然黄没有自己提出新的变革,但是这样的整理却极大有益后来人,可惜的是这两个版本被推荐的太少,他们接班人可能因为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东西都荒废了。





                                    小

        很多读书人对徐文兵这种市场派不齿,可是今天的现状不就是读书为了更好地的生活,再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最好的选择,你不能指望都像古代书中写着许叔微,陈士铎医人而不收钱,他们不收钱的前提是家中良田千倾,光是租子就够了,你见那个医学名家是风餐露宿还写出了名医经典,我们的陈伯坛老先在老家对穷人偶尔不收钱,可是去了香港药费提高十倍,还不是门庭若市。我们怕的是骗钱骗时间的庸医,我们希望的是倪海厦,JT这样的人可以把自己领悟的能力都传授出来,并且让他们也得到丰厚的回报。



    或许我们看到黄元御,恽铁樵,唐容川  倪海厦李阳波  王正龙等一个个英年早逝,自己学医最后却都无法长寿,然后表示怀疑甚至被攻击,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天命所归,或者是积劳成疾,或者这是医理缺陷,或者窥测天机。但是他们都是伤寒论路上的英雄。玄学的开创者王弼,一代战神霍去病,文武两英雄都青年而逝,或许真的就如经上所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的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而每一个学中医的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尽人事听天命,谦受益满洲损。

   其实懂医知医之后,你才知道你懂得很少,不知道的很多,这个世界比你想的复杂,最后做到的是不可能让周围人相信你,而是顺其自然,不懂得才是最好的懂得吧,这种心境应该是读个十几年的伤寒论之后的感觉吧。其实伤寒论这样的经方就像过来人所说的,你会读,读正确的书,那么三年能增加温病派那样的医师一甲子的功力,会真的的有这种感觉,如果伤寒论啃个五年十年,其实一般的医书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

   最后期望这些所言可以开拓大家的眼界,让很多想真正学习伤寒论的人有个了解,我个人也只是粗略的了解而已,本身属于那种用思精而韵不高的人,所以会坚持自己的犟脾气多年去研习一些伤寒书籍。



下,完结篇

,"nam���{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话”中医自学-------当代经方家杂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