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泛舟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又伴随着哭声离开”这是宗教中所谓的原罪吧。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中国古代词人辛弃疾的疾呼。

“人生苦难重重,是最伟大的真理之一”,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给出的结论。

古今中外,如是说。莫非我们来到世上真的是“赎罪”和经受苦难的吗?


幸福美满,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所有人的期望,可惜这个期望基本上都是“奢望”。怀着这么一颗充满奢望的心走在人生路上,更加凸显验证了人生之苦难重重。

我们不妨从心灵深处接受人生充满重重苦难这个现实吧!这样才能用更加坦然的心态去迎接生命的各种历练和挑战,而不是忙着顾影自怜。

从内心接受了人生充满苦难,并不是让人“认命”,而是铺设一个基础的心理接受基调,从而对一些属于人生常态的苦难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把生老病死和事不遂心这些人生确定性的经历都当成深重的苦难,那人生真的是没有悬念的苦难。

逃避苦难、回避问题是所有人的心理趋向,这可能是趋利避害生存法则的副产品吧!因为这些事情让我们困惑、让我们苦恼,所以心智通过甄别把它们定性为“害”,指导我们采取“避”的策略应对,形式上看真的没有问题。

就逃避苦难和回避问题来说,所谓的“害”还是要一分为二的分类看待:如果通过“避”的策略可以彻底躲开苦难和问题,策略成功;如果只是暂时的“避”开了相关苦难和问题,这个“避”跟视而不见、掩耳盗铃又有何异呢?终究小苦难会变成大苦难,小问题会成大问题卷土重来,最终落得无法逃避又无法收拾的尴尬境地,复利规则的威力在此处也是适用的。

问题要获得解决,最最基础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直面问题的存在,而不再躲避。人生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何止百千种,真可谓之苦海无边。既然无法回避,既然无法做到“回头是岸”,也就无法脱离“苦海”,那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泛舟这苦海之上了。


什么能让我们有能力畅行在这苦海之上,充当舟船的角色呢?没有别人能够相助,不能指望诺亚方舟。只能靠自己在有勇气直面问题的同时,并拥有解决问题的法宝——自律。

自律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承受问题和责任,并主动予以解决。


自律要点一:推迟满足感

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该如何安排呢?按照人性当然是先甜而后苦,最好不苦。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延迟折扣”,就是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的价值就越低。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喜欢选择及时行乐,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做出有效回应。所以面对一次次的选择,不妨问问自己,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跟短暂的痛苦长久的快乐那个才是你想要的?推迟了暂时的满足感,是为了自己长久快乐做的积蓄,如果能这么思考或许推迟满足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自律要点二: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是为自己加强了责任;“人格失调症”是逃避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两者皆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所谓承担责任,第一要素不是敢于,而是甄别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能做出甄别者谓之“智”,甄别后敢于全盘承担者谓之“勇”,逃避责任者谓之“懦”,全盘接收者谓之“愚”。

自律要点三:忠于事实

我们的所有经历和认知,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像一副地图指引着我们做出选择和行动。这副行动地图我们辛苦绘制沉淀了这么多年,弥足珍贵且足够信任。可事实上,我们手中的“地图”,往往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捍卫我们地图的尊严。对于和地图不符的,要么予以否定,要么视而不见。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比动物多出了自省的能力,能够超越本性,而不是固执己见。虽然人生之地图得来不宜,虽然观念形成后相对固化,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逃避升级地图和原则的障碍。

自律要点四:保持平衡

我们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又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推迟满足感,又要尽可能的过好当前的生活;既要坚守正确的原则,又要不断更新认知和观念。

保持平衡,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失去平衡比放弃更为痛苦。

成长不仅是一个不断“得到”的过程,又是一个“有序放弃”的过程。我们需要慢慢放弃幼儿的无知无畏、童年的依赖感、青春期的自以为是、青壮年的力量和灵巧、直到放弃身体永远健康的奢求直至接受生命终将结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兼容并包”,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平衡,又要放弃一部分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融合自我的再平衡。

如果人生是场戏,那就演的投入洒脱些吧,

如果人生是场梦,那就做的真实无憾些吧!


打造一艘坚固的船,更新好自己的地图,向未知的明天苦海泛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苦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