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宁
对于许多较低层次的需求,因为自己不能完全左右、很多时候便成为很难企及的、门槛很高的奢求,但是它们虽然门槛很高,人们却纷纷趋之若鹜,不管在通向它们的道路上多么失败、多么令人沮丧,人们也矢志不渝;另一方面对于门槛很低的、属于高层次的认知和审美需求的幸福,许多人却在幸福的门前徘徊着纷纷绕道而行,似乎人们在恐惧着幸福、在躲避着幸福,似乎不敢选择这幸福。这其中有一定生存压力的因素,也许有精神压力的阻碍,但居于各个层次的所可能的幸福及金钱的魔力也许更眩惑着人的眼睛。
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存压力的天然敏感,首先阻碍人们选择非功利性的认知和审美需求的满足,看过影片《一九四二》的观众,一定对它所表现的穷困、饥饿的鲜明形象记忆深刻,虽然时间已经来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远离了战争和贫困,但是人类曾经的记忆,也许会通过不可磨灭的基因传递给后代,所以人们对生存资料、生存条件、对金钱、财富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
但是另一方向,前面曾讨论过,人们对于生存需求中自己已拥有的条件和幸福也是很容易忽略遗忘的,对更高水准的生存需求的渴望程度也总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水涨船高、永无休止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但精神上却停留在被穷困的物质条件压迫得不得喘息的遥远过去。
孔子评价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说生存压力,那么在“人不堪其忧”的条件下生存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是颜回却能“不改其乐”,安然处在认知和审美的幸福状态之中。
如果说生存压力,很少有人会比“瓶无储粟”的陶渊明更艰难,但是陶渊明还是慨然“解印去县”归隐田园,虽然没有社会尊重需求的满足,虽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注定清贫,但他重新找到了自我尊重,找到自己内心的恬静安宁,在宁静自由的山水田园之间,不仅陶醉于著文自娱的认知和审美的幸福之中,还以超然隐逸的田园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可以说要走上认知、审美的幸福之路,真的不一定非要多么高的物质条件、多么完善的保障系统、多么优越的环境,相反那更像是一种不计条件、不计得失、宠辱皆忘的境界。当然,古往今来极少有人能达到颜回、陶渊明那样旷达超然的境界,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机会走上一条与自己个性和能力相契合的道路,那么如果降低一些对名利回报的欲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追求非功利性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幸福,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说是生存的需求让人不得不被名利回报的镣铐锁住,那么在当今社会经济、生产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水平下,人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都不难满足生存的需求,当生存已经不成问题时,依旧愿意被更大的名利回报的镣铐锁住,而迟迟不愿向认知、审美的高层次需求转换,那镣铐其实已经悄悄变换了主人,那主人已经不再是生存的需求,而是变成了自己的贪欲,这时之所以不能提升需求层次的台阶不是因为命运的安排,而是因为自己主动的选择。
不少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识的家长,拼命积累财富然后把孩子送到高价老师那里去学习认知、学习审美,自己却一点不敢承担对孩子认知、审美教育的责任,他们缺乏的其实不是金钱名利,他们缺乏的是认知、审美的能力,缺乏的是终生学习成长的能力,如果他们把许多时间省下来,以很经济的方法和孩子一同开拓一点新的认知和审美的领域,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也许更有意义。比起极为雄厚的物质条件的支撑,父母悉心的教养和陪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曾有一篇文章述说了“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激动心情,如果他是因为不好直接显示自己地位和身份的优越才这样说还好,如果他真的拿和谁喝咖啡当作自己地位和身份的坐标,那么其实说明了他精神上的孱弱。
一个在认知、审美方面丰富到足以自立的人,是不非想要和什么人一起喝咖啡的,尤其忍受不了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的样子去和人喝咖啡,比如陶渊明,从他辞官后“载欣载奔”地回到家园,看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是多么地欢欣喜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不仅不盼望和那个督邮一起喝咖啡,还决绝地“息交与绝游”,他反而因此获得了自由完整的幸福人生。
比如李白独坐自饮,虽然“独酌无相亲”,但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形单影只,却创造出了令人千古玩味的幸福快乐。
也许有人把与重要的人物一起喝咖啡当作是一场精神上的盛宴,但是周国平面对特意从远方来拜访他谈人生的人,反而尴尬地默默少言,他认为一个作家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他的作品里面了。所以,如果真想获得一些不凡的思想见解、领略到真正的人生真谛,把圣哲们的著作找来进行一番认知、审美的阅读无疑是更好的方法。
许多人不敢选择没有名利回报的认知和审美活动,恐怕这些追求和投入耽误了自己追逐名利的脚步,他们怕亲朋好友的询问、怕同龄人之间的攀比,怕别人计算着彼此间名利、地位、身价的差距,怕被人轻视和嘲笑,他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早已独立,有人甚至已经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财务自由”,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不仅不自由,甚至很难自立。
其实一个人可以嘲笑他人穷酸,可是穷酸的人也可能在嘲笑对方的粗陋;一个人也许在怜悯他人物质上的清贫穷困,清贫穷困的人也可能在怜悯对方精神上的单调乏味;有的人恐怕别人看出自己物质上的贫困寒酸,对于自己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却毫无知觉。计算身价差可能很重要,但是认知和审美的价差关乎生命的意义和幸福,可能更重要。通过生存斗争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很重要,通过认知、审美活动,认识人生百态、了解大千世界,学习人类思想的智慧、领略艺术精华的美好,也是人生重要的意义,正如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所说“诗歌、浪漫、爱、美!这些是我们生存的理由”。
心灵对认知和审美的体验沉醉是人生最好的收获,认知、审美的美好无边无际,探寻欣赏这些美好的权力和幸福属于每一个人,即使对那些实现了自我实现的幸运儿也不例外,周国平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蕴藏着多方面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职业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实现了某一些可能性,而压抑了其余的可能性。”过于单调的人生,是辜负了上天赐给人类的美好。
人不应该以职业为自己的全部用心所在,尤其在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许多职业的内涵变得越来越狭窄了。上天赐予了人类明亮的眼睛,我们就应该用它欣赏这世界更多的色彩,上天赐予了人类灵敏的耳朵,我们就应该用它倾听这世界最美的旋律,上天赐予了人类婉转的歌喉,我们就应该唱出心里最美妙的歌声。人类不应该只为职业而生存,更应该为幸福而生活。
一个人们不会因为有人比自己更会鉴赏花朵而不去欣赏一朵花,不能因为有人比自己更会品鉴美酒而不去举杯亲自品酩,同样不能因为有更高超的演奏家便不去尝试亲手在凝滞的空气中激荡起音乐的美妙波澜,不能因为有技压群芳的舞蹈家而不用上天同样赐给自己的美好肢体起舞。
如果由于缺乏认知、审美的训练而使精神上苍白,所以根本感知不到认知、审美的魅力和幸福,于是无从选择,或是因为因缺乏认知、审美的滋养而使精神上虚弱、难以自立,以至于没有勇气选择认知、审美的幸福,无疑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