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不要”的时候,他们其实想表达什么?

“我不要!不要!”

游乐场里一个小女孩冲着妈妈喊,原来是妈妈说差不多要回家吃饭了,孩子不乐意了。

倒也有情可原,孩子嘛都是喜欢玩的。

这位妈妈还算专业,她转而温柔的跟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会儿,但是现在都五点了多了呀,妈妈饿了想吃晚饭了。”“不要,不要!”“那宝宝再玩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就要去吃饭了好吗?”“不要!”......

周围的家长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还有人嘀咕“这孩子一看就是惯坏了,动不动不要不要,打一顿就好了!”

相信各位家长一定也有类似的体会——孩子还有一段时间总是爱说“不要”,你让他做啥他都“不要”,甚至你让他出去玩他也“不要”。

有的家长就觉得“哟,倔脾气上来了,敢不听话了!”,然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发脾气,试图“以暴制暴”。

其实,孩子喜欢说“不要”这个现象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特别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大爆发时,他们的语言也刚刚开始成熟,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比如“不要”。

这个时候家长们没必要把他上升到“叛逆”的程度,而是要接受这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发展自主性和个性化。

发脾气命令他们“一定要听大人的”肯定不是什么好方法,但是毫无原则轻易妥协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变得骄纵。今天就教教大家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要”

-1-

不同年龄的“不要”意义不同

在教育学上有个词叫“可怕的两岁”,这个阶段最爱说“不要”,而这个阶段的“不要”也是适龄行为。

就像孩子6个月就要吃辅食,一岁左右就要开始学走路一样。

说“不要”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孩子在出生时剪短脐带,生理上完成了与母亲的分离,但是心理上的分离要到三岁左右才能完成。

三岁以前他都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而在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和妈妈分离的准备,他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但是因为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总是很难做到。

这个时候妈妈的“帮助”可能会让他感觉到生气,因为这样的“帮助”阻碍了自己的“独立”,“不要”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这个阶段家长只需要多点耐心,多陪孩子,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

-2-

过了两岁后还总爱说“不要”

家长记得这么做

1、家长自己不要经常说“不要”

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如果生活中父母总是爱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也会跟着对“不要”这个词儿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这可以获得更多的主权——妈妈就经常让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强迫我一定听。

采用鼓励的方式,多用正面语言告诉孩子“能做什么”比要求他“不要做什么”要更有效。比如:

“不要再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可以说成“如果你把玩具都收拾干净,妈妈可以让你多玩一会哦”。“不要把书桌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自己收拾!”可以说成“今天你的书桌比昨天更整齐,这说明你越来越有条理了”。“不要过来打扰妈妈,没看到妈妈再工作吗!”可以说成“你可以拿本书过来安静的在旁边和我一起学习,等我忙完了再和你一起玩”。

2、不给孩子说“不要”的机会

孩子说“不要”除了背后深层的“想要独立”的需求,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提问有bug。

比如在开头例子中,游乐场的孩子玩的忘乎所以,妈妈如果问“我们回家吧?”,那孩子多半是想“不要,我不想回”。

如果你的问题只有“要”和“不要”两种选择的话,那叛逆期的孩子多半会说“不要”。

所以如何巧妙的设置问题也是门学问,游乐场的妈妈可以直接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去吃饭,到底是吃薯条还是吃汉堡呢?”,孩子有了自己做主选择的感觉,就不会一味说“不要”了。

3、巧妙的化解“不要”的尴尬

如果不巧你还是说了孩子可以用“不要”回应的事,尤其在他重复性的一直“不要不要”的,那多少就有点撒泼耍赖的成分了。

这个时候家长记住,不要和孩子陷入一种权力之争,或者忍不住要爆发。

把自己变成他的小伙伴,“找台阶”来缓解这种尴尬很有必要。

可以挠他痒痒或者学着他的样子撒泼耍赖,或者自己自言自语“哼,我就要,我要去XXX”之类的,让孩子的情绪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3-

学会用“4C法则”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听你的”

孩子在独立阶段有自主意识,习惯性的说“不要”倒也算了。

很多家长就怕孩子“叛逆”,故意和大人倒着干。

其实要想让孩子“听你的话”,只要记住这套4C法则就好了。

1、 沟通communication

想要孩子配合大人,首先需要跟孩子做沟通,你需要具体且简单的告诉孩子你想让他做什么,并且配合适当的示范和解释,注意在沟通的时候要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让他感觉到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

比如在游乐场孩子用把沙子扔在别的小朋友身上,家长没必要上来就拽着他呵斥“不准,不行”,可以先温柔的蹲下来告诉他“沙子应该这样玩,你扔在别人身上是不对的,别的小朋友会很难过”。

2、 选择choice

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他就不太会需要靠“叛逆”来展示自己夺控制权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提供选择,就能有效的减少吼叫和争执,同时加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

在给孩子“选择权”要记住选项一定要真实。

比如说这个我们让孩子穿袜子,孩子不愿意穿,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拿两双来,说宝宝你要穿蓝色的,还是要穿红色的?而不是孩子在玩滑梯,不愿意回家,有些父母坑孩子说:“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现在走,要么我走。”

这个选择就不是选择了,而是威胁。

3、 结果consequence

有的家长说,我们也和孩子好好沟通了啊,也给了选择了,但是他好像在挑战我的忍耐底线,还一直哭哭啼啼“不要不听”。

最后可能都得落实到“揍一顿”或者“发一通火”后他才能搞明白他该做啥。

所以4C法则第三个C就是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事情是要有结果和后果的。

而制定一些规则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就是以管教为基石,让行为承担后果。

比如说咱们家孩子在家里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不吃饭或者看电视没节制之类的,家长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子约束他的行为规范——到点必须吃饭,吃饭前不能吃零食;晚上8点左右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其他时间不可以看。

如果违反了规则将会有相应的惩罚。

有了规则他就不会无限制的去尝试你还有没有底线了。

4、 连接connect

父母和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连接感,孩子只有在相信自己是你最重要的人,才容易听从你的要求。

就像有些孩子说更听妈妈的话可能不太听爸爸的话,其实就可能是他和妈妈连接要比爸爸深一些。

想要培养和孩子的连接感,只需要做到两点。

一抽出时间来跟孩子单独相处,不要一心二用,要给孩子全部的注意力。

二定个约会,跟孩子有个固定时间段的约会,让他明白爸爸妈妈是很愿意花时间专门陪伴他的。这样孩子就能从你这里获得归属感和重要性。

总之,作为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说“不要”,放下自己的“权威”,理解孩子“不要”的原因,其次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路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孩子总说“不要”的时候,他们其实想表达什么?)